小米公司,一个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领域屡创佳绩的科技巨头,其每一步动向都牵动着市场与消费者的神经。在雷军的引领下,小米近期更是以雷霆万钧之势进军电动汽车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小米近期却遭遇了一系列舆论风波。先是汽车业务方面,“未收车先结清尾款”的政策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争议。不少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抱怨,在车辆尚未交付的情况下,就收到了小米方面要求支付尾款的通知,否则订单将被取消,定金不予退还。这一政策让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交付管理能力产生了质疑。
紧接着,小米汽车又被同行高管指出数据错误。一汽丰田企划部部长赵东通过微博公开指出,雷军在介绍小米YU7车型时,关于“轮轴比”的参数表述存在误差。赵东表示,从小米官方资料看,车辆前后轮之间可容纳3个轮胎宽度,表明轴距与轮胎直径比例实为4:1,而非雷军所说的3倍。他还强调,小米提出的“最优轮轴比是3倍”的说法,导致多家车企开始采用相同表述宣传自家产品,但实际上多款车型的“轮轴比”均达到4倍标准。
小米智能门锁也卷入了舆论风波。有网友发帖称,自家的小米智能门锁将外卖员的人脸错误识别,导致门锁被意外开启。这一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小米智能门锁安全性的担忧。
尽管争议不断,但小米汽车在销量方面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小米SU7上市后24小时,大定量就突破了8.8万台;SU7 Ultra开售2小时,大定也突破了1万台;而YU7上市仅3分钟,大定更是高达20万台。雷军透露,今年7月,小米汽车的单月交付量已超过3万台。这一成绩无疑为小米汽车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然而,亮眼的销量数据背后,小米汽车的交付环节却频遭质疑。不少网友投诉称,小米汽车的交付周期长,且锁单系统存在BUG,导致下单延迟。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也有多位网友发起投诉,直指小米汽车“自知产能不足还不限制锁单量”。
面对这一系列挑战,小米并未停下脚步。近期,小米对非洲市场进行了重要的人事调整,任命刘社全为非洲地区部总经理,同时兼任西非战区负责人。这一连串的人事调整,显示出小米进一步开拓非洲市场的决心。
作为小米的灵魂人物,雷军将如何带领小米应对这一系列挑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小米能否在争议中稳步前行,实现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宏伟蓝图,时间将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