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官方渠道传出消息,华润啤酒正积极推介三项资产处理项目,涉及驻马店、汕头和达州三地的工厂资产。据官方表述,此举旨在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资产结构。
自2017年起,华润啤酒已步入“关厂行动”的第九个年头。从早期的快速收购26家工厂,到如今逐步关闭36家,这一转变反映了啤酒行业产量连续多年下滑的大背景,以及华润啤酒内部深刻的结构性调整。
华润啤酒的“3+3+3”高端化发展战略即将迎来收官。这一战略分为三个阶段:前三年侧重内部优化,关闭低效工厂,精简人员;中间三年聚焦质量提升,开启高端化进程;最后三年则致力于在高端市场取得决定性胜利,跻身行业顶尖品牌之列。
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24年,华润啤酒在中国内地的啤酒厂数量从98家减少至62家,产能利用率显著提升。特别是在2017至2019年间,关闭工厂数量最多,达到23家,同时安置了3万余名冗员,公司产能利用率跃升至76%。这一年,华润啤酒实现营收297.32亿元,同比增长3.6%,市场份额扩大至26.9%。
近年来,尽管工厂总数趋于稳定,但华润啤酒仍在持续优化产能布局。2024年,虽然停止了两家工厂的运营,但同时也启用了位于山东济南和福建厦门的新建智慧化工厂。尽管工厂数量未变,但整体产能较2023年略有下降,显示出华润啤酒在产能管理上的精细化操作。
华润啤酒的这一系列动作,不仅体现了公司内部的战略调整,也与中国啤酒行业的整体趋势相吻合。包括重庆啤酒、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在内的多家企业,近年来也纷纷进行了工厂关闭和产能优化。啤酒营销专家指出,这一趋势是全球性的,旨在靠近人口密集区域,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生产。
华润啤酒的这一转变,源自对行业变化的深刻洞察。20世纪90年代,中国啤酒行业进入快速扩张期,各大企业纷纷跑马圈地。然而,自2014年起,中国啤酒产量开始下滑,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华润啤酒在此时提出了“旧世界”与“新世界”的概念,强调战略转型的重要性。
在“3+3+3”战略的指导下,华润啤酒不仅关闭了低效工厂,还致力于打造现代化智能工厂。例如,去年底投产的厦门喜力工厂,不仅是中国规模最大、规划产能最高的喜力啤酒厂,也是华润啤酒向“创建世界一流酒类企业”目标迈进的关键一步。
从利润表现来看,华润啤酒的产能优化和高端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6年至2024年,其营业收入从286.94亿元增长至386.35亿元,归母净利润从6.29亿元增至47.39亿元,毛利率也大幅提升。高端化产品的表现尤为亮眼,如“喜力”、“老雪”、“红爵”等品牌均实现了销量的快速增长。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高端化产品表现优异,但华润啤酒的整体销量和平均售价增幅却在收窄。2024年,公司出现了自2017年以来的首次营收净利双降。这表明,尽管高端化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需进一步努力以带动整体业绩的提升。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华润啤酒正在积极拓展新的消费场景和渠道。例如,在沈阳雪花国际啤酒嘉年华上,公司推出了新品大连啤酒,并与山姆会员店、盒马等新兴渠道展开合作。这些举措旨在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推动高端化战略的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