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购物平台上出现了一种新型欺诈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买家利用先进的AI技术制作虚假商品图片,申请“仅退款”,这一行为让不少商家感到头疼并在网上纷纷吐槽。
通常,在商品质量问题引发退款申请时,商家会要求买家提供照片或视频作为商品损坏的证据,并要求销毁商品以防恶意退款。然而,一些买家却利用AI工具对商品照片进行篡改,将完好的商品图片修改为看似“碎裂”、“破损”或“有瑕疵”的状态,再提交售后申请。这些经过AI处理的图片与商家寄出的商品原图几乎一致,只是添加了裂痕或污渍滤镜,让人难以分辨真伪。
商家对此感到十分郁闷,因为即使他们识破了买家的AI假图,部分电商平台仍会自动审核通过退款申请。这意味着只要买家上传了看似合理的图片,无论真假,平台都可能会跳过商家审核直接处理退款。一旦“仅退款”申请通过,商家不仅无法收回商品,还会损失运费和货值。
针对这一行为,法律专家指出,消费者利用AI伪造商品有问题的图片申请退款,可能构成民事、行政以及刑事领域的违法。在民事领域,这种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精神,属于民事欺诈。在行政领域,若消费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商家货款的金额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则可能面临治安管理处罚。而在刑事领域,消费者的行为若达到非法占有货款的目的,且金额达到一定标准,则可能构成诈骗罪。
对于电商平台而言,若未尽到合理审查义务而支持买家的退款申请,导致商家损失,平台也应承担责任。电商平台在处理退款争议时,应按照协议约定履行审查程序,保护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若平台未严格遵循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审查消费者的退款申请,便支持其退款请求,将损害商家的权益,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为了应对消费者利用AI技术伪造问题图片进行恶意退款的现象,监管部门、电商平台及商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监管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恶意退款行为及对应后果,并落实AI生成内容标识规定,要求AI生成的照片、视频添加可感知的标识。同时,建立跨平台用户消费信用机制,对多次实施伪造退款行为的用户进行处罚,并将其消费信用纳入个人征信系统。电商平台则需从规则、审查、技术等方面强化管控,完善交易规则,细化退款申请的审查标准与流程,增加人工审核投入,并通过技术手段验证上传图片与原始商品的一致性。
商家也应主动作为,降低风险。他们可以优化售后流程,明确退款规则,并要求消费者提供清晰、完整的退款证据。同时,商家应从源头留存商品质量证据,对货物从打包到发货的全过程进行录像,以证明发货时商品质量完好。若确认消费者提交的问题图片是AI生成图,商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节严重时可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