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南国书香节上,两位当红作家马伯庸与刘楚昕,就传统文学的现状、AI技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年轻作家面临的挑战等话题,与读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被誉为“文学鬼才”的马伯庸,其作品如《长安的荔枝》、《风起陇西》等,不仅销量惊人,还屡获文学大奖,甚至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而刘楚昕,这位1991年出生的青年作家,则以首部长篇小说《泥潭》在文学界崭露头角,该作品不仅获得了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项,更是在预售期间便突破了40万册的销量。
尽管两人如今名声大噪,但他们也曾经历过默默无闻的写作岁月,面对过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在书香节的现场,他们分享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坚持与热爱,以及对同行者和读者的寄语。
针对“文学无用论”的观点,马伯庸表示,这样的论调每隔两三年就会出现,但文学始终保持着其生命力。他认为,文学虽然不是全民都会讨论的话题,但永远会有一小部分人在关注。这是因为人类有表达欲和倾听欲,这是人类基本的需求。文学还能在人们受伤、沮丧时,成为一个托底的力量,给予解释和慰藉。
刘楚昕则分享了自己作为严肃文学青年作者的艰辛历程。他13岁立志成为作家,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才终于让《泥潭》这部作品被大家看到。他希望让更多像他一样坚持写作但仍然默默无闻的同行者和他们的作品被看到,并强调了中国文学的未来要靠年轻读者。
在流量与AI技术冲击文学界的当下,两位作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刘楚昕虽然因流量而一夜成名,但他对流量保持警惕,选择坦然面对而不逃避。而对于AI技术,他则积极拥抱,认为AI作为资料收集和梳理工具非常好用,应该顺应时代,好好利用。
马伯庸也对AI写作持开放态度,但他提醒使用者要注意AI的局限性。他分享了一次与编辑、前同事一起用AI工具写小说的实验,结果因人而异,关键在于如何细致、巧妙地提出需求,并让AI按要求进行修改。他认为,未来AI会越来越强大,但与其担心AI是否会取代人,不如关注人和AI怎样配合发挥最大化作用。
在书香节的舞台上,马伯庸与刘楚昕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为现场的读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学课。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学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