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热浪中,全国各地的啤酒节如约而至,松花江畔的哈尔滨与布达拉宫脚下的拉萨,酒香四溢,点燃了民众的消费激情。今年的啤酒盛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精酿啤酒从边缘跃升至舞台中央,成为不可忽视的主角。
过去一年,精酿啤酒这一曾经的小众品类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当传统工业啤酒巨头面临产量与营收双降的困境时,精酿啤酒却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啤酒市场中最快的增长极。
2024年8月,金星啤酒通过网络直播间低调发布新品,没有网红,没有明星,只有金星员工质朴地向观众介绍:“这款信阳毛尖精酿,一口三香——酒香、麦香、茶香。”这场看似简单的直播,却在啤酒界掀起了巨大波澜。直播首日,6吨精酿啤酒迅速售罄,金星一夜之间登顶啤酒销售榜。截至当年6月,金星中式精酿累计销量突破1亿瓶,产量超过10万吨。
金星啤酒,这个自1982年起在中原大地默默耕耘的品牌,凭借这款茶酒融合的精酿,让全国消费者记住了“河南不仅有毛尖,还有金星啤酒”。金星啤酒研发副总监刘国林表示:“一说啤酒,就是德式、美式、比利时式,我们中国好东西那么多,应该有中式风味的啤酒。”
信阳毛尖精酿的成功,不仅让“茶啤”成为行业新风口,更激发了精酿啤酒的创新活力。然而,金星并非第一个尝试茶味啤酒的品牌。早在2017年,北平机器的“明前龙井小麦精酿”就已在精酿圈小有名气,青岛、嘉士伯等大厂也曾尝试茶味啤酒,但始终未能突破小众圈层。直到2024年夏天,金星用一场现象级的火爆,才真正让“茶啤”走进大众视野。
随后,行业巨头纷纷入局:青岛推出红枣金骏眉,燕京上线茉莉白啤,百威中国带来花生乌龙和柚子绿茶,盒马、永辉乃至三只松鼠、海底捞等跨界玩家也跃跃欲试,加入这场新竞赛。京东超市数据显示,2024年“双11”期间,茶味啤酒成交额暴增5324%。
如同新茶饮引领的创新浪潮,啤酒也在不断突破传统边界,将中国的多样风味融入杯中。云南玫瑰、潮汕油柑、重庆火锅、贵州红酸汤等地方特色被请进酿造车间,陈皮、花椒、木姜子、见手青等特色原料也被融入发酵工艺。柠檬鸭屎香、洛阳牡丹白啤、黑狮玫瑰红,这些新颖的名字不断冲击着消费者的认知,市场也给予了热烈回应。
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已突破800亿元,同比增幅超30%。其中,融入中式创新元素的产品占比从5%跃升至18%,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精酿啤酒的崛起,与传统工业啤酒的疲态形成鲜明对比。
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24年六大啤酒巨头中,仅燕京(+1.6%)和珠江(+2.62%)实现销量微增,而百威亚太中国(-11.8%)、青岛(-5.86%)、华润(-2.5%)和重庆啤酒(-0.75%)均遭遇下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总产量同比下降0.6%,啤酒行业成为食品饮料领域中唯一营收下滑的品类,整体收入萎缩5.7%。
传统工业啤酒正经历转型阵痛,而精酿啤酒的“口味风暴”恰逢其时,或将重塑行业格局。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苦味曾是精酿啤酒的标志。由于口感专业和浓烈,精酿长期局限于资深爱好者的市场。但随着中式精酿的崛起,这一源自欧洲的品类已完成本土化蜕变。
以茶啤、果啤、食啤等为代表的“新中式”精酿,融合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与现代消费需求,通过降低酒精浓度、提升适口性、强化社交属性,成功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天猫啤酒趋势白皮书》显示,18~24岁的Z世代正以男性25.9%、女性39.8%的消费增速成为精酿市场的核心驱动力。这一代年轻人不喜欢父辈的“酒桌文化”,却追求美酒带来的味蕾惊喜与微醺体验。
相比单调划一的工业啤酒,口味多变的新派精酿更受年轻人青睐。他们或许不了解艾尔与拉格的区别,也不清楚世涛和IPA的定义,却愿意为一口独特风味买单。从音乐节草坪上的举杯自拍,到露营地篝火旁的欢笑,年轻人的饮酒场景愈发多元。
华润啤酒原掌舵人侯孝海指出,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传统消费场景将减少,基于新场景的产品成为创新焦点。通过啤酒节、演出赛事等场景营销,精酿啤酒已渗透年轻人19%的社交场景,为行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与传统工业啤酒男性主导的消费格局不同,精酿消费群体中女性占比飙升至55%,在金星“冰糖葫芦”等创新产品线中,这一比例更是突破60%。
数据显示,18~35岁女性消费者对果味、茶香等清爽型精酿的偏好尤为突出,这一需求正推动新精酿产品向“小甜风”方向迭代。同时,女性群体对国潮、联名等高度敏感,90%以上的消费者愿意为创意新颖、设计精美的产品支付溢价。有人预测,2025年精酿啤酒市场规模将突破1300亿元,女性消费者正成为这一增长曲线的关键力量。
从曲高和寡到大众接纳,推动精酿普及的另一关键因素是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品质追求。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者对啤酒的需求从低价畅饮转向品质与健康的双重考量。传统工业啤酒为压缩成本,采用大米、淀粉、糖浆等替代麦芽,导致酒体寡淡,被戏称为“水啤”。这类啤酒口感单一,还易引发健康问题。而精酿啤酒严格遵循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的原料标准,拒绝添加剂,在品质和健康上更具优势。
这一变化与啤酒行业的高端化转型不谋而合。近年来,华润、青岛、燕京等龙头品牌相继调整战略,从规模导向转向利润优先。华润通过收购喜力等国际品牌布局高端市场,青岛推出高端产品线,全力迎合消费升级趋势。精酿啤酒凭借其差异化风味和健康属性,成为高端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精酿啤酒,英文名为Craft Beer,起源于美国,最初由美国啤酒酿造商协会提出并定义,旨在区别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啤酒。国际上通用的定义包含小型、独立、传统三大标准。在中国,精酿啤酒的定义更具包容性,只要遵循麦芽、酒花、酵母、水四大原料的精致酿造工艺,即可称为精酿啤酒。
精酿啤酒在中国的故事始于一群“叛逆者”的味蕾觉醒。2008年,高岩在南京创立“高大师”,被公认为中国第一家专业精酿啤酒厂,他出版的《喝自己酿的啤酒》启蒙了第一批精酿爱好者。同期,在北京胡同深处,美国人Carl Setzer创办的大跃啤酒用“少帅IPA”打破了人们对啤酒的单一认知;在上海,曹晖用原本打算买玛莎拉蒂的钱买下一个酒厂,开启了中国精酿的早期探索。
面对未被开垦的市场,早期精酿从业者面临诸多挑战。2012年,全国精酿啤酒公司仅有7家,销售量不足57万千升,不足啤酒总产量的0.1%。设备靠进口,原料需空运,消费者对高价且口感独特的精酿啤酒充满疑惑。但仍有海归、外企职员和文艺青年愿意为高价精酿买单,他们成为中国第一批精酿消费群体。
2012年被视为中国的精酿元年,这一年全国20多个城市成立精酿啤酒协会,自酿爱好者突破万人规模。如今知名的牛啤堂、熊猫精酿、楚门精酿、北平机器等,大都诞生于这一时期。此后,精酿啤酒公司数量激增。截至2025年6月,全国现存与精酿相关的企业超过2.4万家,近一年内成立了超4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