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围绕测评媒体角色定位的争议在社交媒体上掀起波澜。事件的导火索是一位拥有近200万微博粉丝的知名测评博主@楼斌Robin发布的一条剃须刀测评视频。该视频对比了包括飞科F8与徕芬P3 Pro在内的五款产品,结果显示徕芬在机身震手感和剃净度等方面表现不佳,甚至在使用徕芬剃须20秒后换用飞科仍能剃出大量胡茬。
这一测评迅速引发徕芬创始人叶洪新的强烈反应。他不仅亲自下场质疑测评的公正性,还曝光了前员工潘坚(楼斌的哥哥)曾获取500万离职补偿金的细节,并指控潘坚在任职期间存在虚报合作费用等不当行为。潘坚则回应称,500万补偿是基于股份承诺,而50万合作费用是叶洪新亲口允诺的中介费,测评内容已尽力做到客观真实。
这场“互怼”风波最终以双方达成某种和解而告一段落。叶洪新删除了相关争议内容,并发表博文表示“翻篇”,楼斌和潘坚也相继转发,表示只要日后不再反复追究,便不再深究此事。然而,这场风波背后所折射出的测评媒体角色定位问题,却值得深思。
在当下消费市场中,先看测评再下单已成为不少消费者的新习惯。据调查,高达89.8%的受访者表示在购物前有查看测评的习惯,特别是对于高卷入度产品如汽车、数码设备等,详实且情感一致的消费者评论能直接增强信任与购买意向。测评媒体因此成为消费者对抗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工具,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传统媒体。
然而,当测评结果不利于某品牌时,该品牌可能遭受销量打击,从而引发激烈冲突。测评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挡了企业财路”,成为企业眼中的“绊脚石”。另一方面,若测评媒体受品牌方影响或收钱办事,则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丧失公信力。这种双重角色的拉扯,让测评媒体的内容客观性时常面临拷问。
对于测评媒体而言,如何在“企业的财神爷”与“消费者的看门狗”之间找到平衡点至关重要。一方面,测评媒体需要明确“消费者看门狗”的核心定位,坚守职业操守,以真实客观为首要原则。建立严格的评测流程与标准,确保内容公正性,即使面对商业诱惑也要坚守底线。另一方面,测评媒体也要加强内容深度与专业度,为消费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专业度既是“看门狗”的底气,也是“财神爷”角色的根基。
同时,测评媒体应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减少对单一品牌合作的依赖,降低因利益冲突导致内容偏颇的风险。品牌方也应理性看待测评媒体的双重角色,既不必排斥其带货能力,也需尊重其监督权利。通过与测评媒体的良性互动,既借助其影响力扩大声量,也通过其监督完善产品。
行业协会与监管部门也应建立规范,明确测评媒体的商业边界和监督权利。要求测评媒体公示与品牌方的合作关系、利益往来,让商业行为暴露在阳光下;同时保障其客观评测权利,对恶意打压测评媒体的品牌进行约束。制定适合国内的测评行业标准,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净化行业环境。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既能当好“消费者看门狗”、又能合理扮演“企业财神爷”的测评媒体。这种平衡需要通过技术投入、标准建设和行业自律来换取。当消费者能清晰识别测评中的商业痕迹,当测评媒体能守住底线、用好能量,当企业能正视监督、拥抱真实反馈时,我们才能真正迎来一个健康、透明的消费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