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卤味三巨头风光不再:鸭脖市场面临消费降级与健康转型双重考验

   时间:2025-08-22 02:45:04 来源:经理人杂志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中国城市的繁华街头,曾经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排队购买鸭脖的壮观场景。绝味、周黑鸭、煌上煌,这三大“鸭货巨头”从不起眼的地摊小店起步,一步步发展成为拥有数万门店、市值数百亿的上市公司,书写了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的传奇篇章。

然而,时光流转,2024年成为了这一传奇的转折点。周黑鸭悄然退出了北京西单大悦城,绝味在深圳华强北的旗舰店门庭冷落,煌上煌的部分加盟商更是抱怨连连,直言“每个月都在赔钱”。

卤味三巨头集体跌落神坛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消费降级、健康意识的觉醒、竞争格局的巨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中国传统食品行业在新时代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

回顾三巨头的崛起之路,几乎就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缩影。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1997年在武汉菜市场摆起了第一个卤鸭摊,凭借独特的甜辣口味迅速打开了市场。绝味鸭脖创始人戴文军2005年在长沙开设了第一家门店,通过加盟模式迅速扩张。而煌上煌则更早,1993年由江西下岗女工徐桂芬创办,从一辆三轮车起步,最终发展成为上市公司。

连锁化扩张是三巨头成功的关键。绝味食品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通过加盟模式迅速铺开全国市场,巅峰时期门店数量接近1.5万家。周黑鸭则坚持直营模式,确保品质统一,单店营收一度高达300万元。煌上煌则介于两者之间,采用“直营+加盟”的混合模式,在江西及周边省份形成了区域优势。

然而,这种成功模式在近年来逐渐显露出疲态。随着消费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三巨头的增长引擎相继熄火。从2023年开始,业绩下滑、门店关闭、市值缩水的消息不断传出,2024年更是迎来了“关店潮”的集中爆发。据公开数据,2024年上半年,三巨头合计关闭门店超过1700家,市值蒸发近千亿。

走进周黑鸭或绝味的门店,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价格高昂。500克鸭脖售价超过70元,鸭肠价格高达120元/斤,一个鸭头从5元涨到了9元。网友们戏称周黑鸭为“周大福”,绝味鸭脖是“鸭脖刺客”,直呼“月薪1万的打工人需要工作数小时才能换一袋鸭脖”。

这种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失衡,成为了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首要原因。卤味产品的成本结构与定价策略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原材料成本实际上仅占售价的20-30%。而即便在鸭副产品原材料价格处于低位的2024年,品牌方也并未相应下调零售价,形成了“高毛利低销量”的尴尬局面。

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了消费者的价格敏感。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放缓,餐饮类消费增长尤为乏力。卤味作为非必需消费品,在经济环境不佳时首当其冲。调研显示,47.2%的消费者表示,若卤味涨价10%以上就会减少购买,更多人转向家庭自制或寻找低价替代品。

除了价格因素外,消费者健康意识的觉醒也给传统卤味带来了更为根本性的挑战。现代饮食观念中,“低盐、低脂、低添加剂”成为主流,而传统卤味的高钠、高胆固醇属性日益被视为“健康原罪”。第三方检测显示,部分卤制品的钠含量超过每日建议摄入量的50%,脂肪含量高达20-30%。

这种营养结构与当下年轻群体追求的“清洁饮食”形成鲜明对立。健康观念的升级直接改变了消费行为。红餐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口味重,不符合健康需求”是消费者减少卤味购买的首要原因,占比高达44%。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向轻食、预制菜等替代品,将卤味归类为“偶尔放纵”的非健康食品。

消费场景的变迁同样削弱了卤味的市场地位。疫情后“一人食”场景增加,卤味作为聚会佐餐的社交属性弱化。家庭消费更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自制或超市冷鲜品,而写字楼区域的午餐消费则被更便捷的便利店鲜食、外卖轻食所取代。

食品安全信任危机也进一步打击了消费信心。消费者投诉显示,部分加盟店存在“强制加称”“食品异物”等问题。盒装产品中添加大量防腐剂、下脚料充作原料等质疑声不断,加剧了公众对卤味健康风险的担忧。

面对这些挑战,三巨头的应对策略显得迟缓而被动。尽管绝味曾尝试推出“小火鸭智体”AI点单系统,周黑鸭开发了锁鲜包装,但这些举措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比之下,紫燕百味鸡通过社区化、套餐化定价,在2024年实现了4.5%的净利润增长,成为了行业逆境中的亮点。

卤味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巨变。曾几何时,三巨头凭借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构筑了极高的行业壁垒,但如今,这个市场已从“三足鼎立”演变为“百舸争流”。新兴品牌通过差异化定位不断蚕食巨头的地盘,如麻爪爪以“社区小店+线上营销”模式在区域市场深耕,物只卤鹅聚焦潮汕风味卤鹅细分品类,盛香亭、研卤堂主打“热卤现拌”新体验。

面对业绩下滑与市场萎缩,三巨头并未坐以待毙。2023-2025年间,它们尝试了多种转型策略,从产品创新到营销变革,从渠道融合到海外拓展。然而,这些自救努力的效果参差不齐。

产品创新方面,三巨头尝试跳出鸭副产品局限,拓展产品矩阵。绝味推出“卤味+奶茶”组合,煌上煌开发“卤汁拌粉”主食化产品,周黑鸭上线“嘎嘎香”系列方便速食。口味上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增加了柠檬酸辣、藤椒、茶香等新风味。然而,这些尝试并未能根本扭转颓势。

营销年轻化是另一重要方向。绝味鸭脖全面更新品牌视觉,签约年轻代言人,发起快闪活动;周黑鸭创始人亲自下场打造个人IP,部分门店开启常态化直播;煌上煌则与音乐节、运动会联名,增强年轻互动。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品牌热度,但如何将流量转化为复购,仍是待解难题。

渠道方面的线上线下融合也值得关注。三巨头加大了对外卖平台的投入,同时通过小程序、直播带货强化私域运营。然而,这些数字化改造多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重构“人货场”关系,对业绩拉动有限。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国际化尝试。紫燕百味鸡美国首店开业,物只卤鹅进军东南亚华人市场。海外拓展虽然规模尚小,但为品牌打开了新的增长想象空间。三巨头中,周黑鸭已开始布局上游供应链,为未来国际化奠定基础。

卤味行业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食品工业化模式与新消费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未来的破局点或许在于找到“标准化”与“现制感”的平衡,既维持效率又提升体验。对三巨头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能否摆脱路径依赖,重构与新一代消费者的价值契约。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