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嫦娥六号月壤揭秘:月球“晚年”火山活动热动力新机制

   时间:2025-08-23 20:22:1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一项关于月球晚期火山活动的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该研究由中国科研团队基于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完成。这批珍贵的样品中,包含了形成于28亿年前的玄武岩,它们如同一扇时间之窗,让科学家们得以窥探月球晚期的“心跳”。

长久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月球在约30亿年前便已“沉睡”,火山活动几乎销声匿迹。然而,嫦娥五号与嫦娥六号带回的玄武岩样品却颠覆了这一认知。这些更为“年轻”的岩石分别形成于约20亿年前和28亿年前,它们的存在无疑表明,月球在晚期依然焕发着生命的火花,火山喷发时有发生。

为了解开这一谜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对这批玄武岩展开了深入探究。他们模拟了月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发现这些岩石源自月球早期岩浆海洋冷却后形成的两种不同辉石岩层。通过对比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热动力机制:随着月球逐渐冷却,岩石圈不断增厚,深部岩浆难以直接喷涌而出,只能滞留在月幔浅部的辉石岩层底部。这些被困住的岩浆如同一个个热源,向上传导热量,最终触发了浅部月幔的部分熔融,导致火山喷发。

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理论,研究团队还全面分析了全月球的遥感数据。他们发现,在约30亿年前后,月球火山活动的热动力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之前,月壤的热源复杂多样,可能包括放射性物质、潮汐力以及陨石撞击等多种因素;而在此之后,热源则趋于单一,自下而上的热传输机制成为主导,使得晚期的月球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在浅部月幔。

月球正面与背面的组成成分呈现出明显的“二分性”。全月球遥感数据的分析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月球正面的晚期火山岩石化学特征与嫦娥五号带回的玄武岩相近,而背面则大多接近嫦娥六号带回的超低钛玄武岩。这一发现表明,月球正面的月幔浅部含钛铁矿较多,而背面则相对较少。这一新线索无疑为理解月球的不对称演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