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界的瞩目之下,2025年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名单正式揭晓。此次增选中,中国科学院共有639位候选人,而中国工程院则有660位候选人入围。
这份名单不仅是对科研工作者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中国高端科研人才生态的一次深度扫描。候选人的地域分布尤为引人关注,北京以435人的庞大数量独占鳌头,上海以121人紧随其后,江苏则以94人位列第三。
在上海的候选人群体中,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成为了主要的人才摇篮。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下属的各研究所也贡献了大量候选人,如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均有4人入选。
在学科领域方面,中科院院士的评选坚持重大贡献、学术水平和道德操守为标准,同时注重满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以及领域学科间的平衡发展。工程院则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特别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等倾斜。
从现有的院士数量来看,工程院的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以及科学院的数学物理部人数最多。然而,从近年新增院士的数量来看,医学及生命科学相关学部则展现出了明显优势。
在年龄分布上,中科院院士候选人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0至65岁之间,其中55至60岁年龄段最为突出。工程院院士的年龄则更为集中于60至65岁,但60至70岁的候选人仍占一定比例。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中科院候选人名单中出现了两位“80后”,分别是来自浙江大学的刘一峰和苏州大学的王殳凹,他们均年仅39岁。
上海地区有9位不到50岁的科学家入围中科院候选人名单,其中最年轻的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师咏勇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王二涛,均为45岁。根据规定,中科院被推荐人的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且在各学部正式候选人中,60岁以下者应不少于三分之一。工程院由于工程科技的特殊性,被推荐人的年龄要求放宽至70岁。
院士作为一种荣誉称号,不仅是对科研人员过去成绩的肯定,也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行。尽管成果需要时间来检验,被遴选为院士的时间往往相应延后,但近年来新增院士的年龄正趋于年轻化。这一趋势与全球科研发展的现状相呼应,即科学家出学术成果的年龄在逐渐提前,年轻化趋势日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