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行业近期陷入了困境,不少养猪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养猪户向记者倾诉,由于生猪出栏价格持续下跌,他已经决定暂时不售卖生猪,而是选择等待市场回暖。
数据显示,8月21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已经跌破6:1,触发了三级预警。国家发改委随即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紧接着,华储网也发布了相关通知,宣布将于8月25日启动1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的收储。
然而,在行业整体承压的大背景下,一些龙头企业的表现却令人瞩目。这些企业展现出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业绩表现与行业整体形势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生猪养殖市场正在向龙头企业集中,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中小养殖户退出市场。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规模养殖户王勇(化名)的养猪场内,近200头生猪已经达到了出栏标准,但他却迟迟没有联系屠宰场和经销商。他告诉记者,目前当地的生猪出栏价格仅为13.5-14元/公斤,而饲料价格和防疫成本却在不断增加。面对持续下跌的猪价,王勇选择了“压栏”,即暂缓出售生猪,等待价格回升。
猪粮比价作为监测生猪养殖盈利状况的关键指标,已经跌至近年来的低点。这一比值反映了养殖户收入与饲料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比值过低意味着行业可能正陷入亏损。面对亏损,王勇只能选择硬撑,等待市场价格变动。
为了稳定市场,国家层面已经及时出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相关预案,规定当猪粮比价低于6:1时,便进入三级预警区间。随后,国家启动了“新增收储”和“轮换收储”的组合拳,以缓解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的态势。华储网发布的通知显示,本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将于8月25日进行,收储数量为2万吨。
对于即将开展的冻猪肉收储交易,分析师李晶表示,从短期行情看,中标企业加大生猪收购无疑会提升生猪消化速度,增加需求端。同时,养殖端减重接近尾声,结合月末及月初养殖端生猪出栏减少,需求端受降温和院校开学的提振而有增量。在供求现状改善的情况下,猪价有望迎来短时触底小涨。
然而,李晶也指出,收储在这个阶段或许只能起到情绪面影响,能够长期推动猪价调整的根本还在于生猪市场的供需关系。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超出正常保有量3.7%,意味着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依然较大,行业整体供大于需的压力仍然存在。
尽管生猪价格持续探底,但A股养殖板块的头部企业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期中成绩单。截至8月22日,已发布2025年中报的13家农业上市公司中,有8家实现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同比增长。其中,行业龙头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超十倍。
牧原股份在半年度报告中表示,公司通过持续优化生产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推动商品猪完全成本逐月下降。在“成本为王”的生猪养殖行业竞争里,成本优势意味着公司能拥有更为稳定的盈利空间。在行业猪价普遍承压的背景下,龙头企业正是凭借显著的成本控制能力保持了可观利润。
头部企业日益增长的规模效应也是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头部养猪企业普遍实现了规模化快速扩张。以牧原股份为例,其生猪出栏量从2014年的约186万头起步,至今已实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约41.3%。
中城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头部企业凭借大规模养殖,在采购饲料、设备等生产资料时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能以更低的价格获取优质资源,进一步压缩成本。这种规模效应使得头部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猪周期波动。
然而,中小养殖户也并非没有突围路径。分析师李晶指出,以中小养殖户为主的中型家庭农场可以发挥灵活性优势,通过特色养殖或参与“公司+农户”等合作模式实现转型。同时,龙头企业也应发挥产能调控带头作用,合理淘汰能繁母猪,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猪养殖行业的集中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尽管全球前五大养殖企业2024年的总出栏量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1.8%,但近年来头部企业的规模化扩张速度却日新月异。
在这种背景下,整个行业正在从“散养为主”加速走向“规模化、集中化、现代化”。这种转变使得行业应对猪周期波动的能力显著提升,但同时也导致了中小养殖户在行业中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因此,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中小养殖户的利益,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