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近日悄然上线了一项与AI相关的新功能,正处于灰度测试阶段,这一创新功能聚焦于AI播客。
这一功能的入口颇为隐蔽,藏匿于微信的“快讯”模块中。对于不常浏览公众号的用户而言,“快讯”可能悄然出现在公众号页面的顶端,而对于频繁打开公众号的用户,它则可能隐匿不见,此时需通过搜索栏输入“快讯”方可进入。
进入“快讯”合集页后,用户会发现页面内容多为地方新闻官方号的文章,微信通过特定规则将这些内容整合于一处。而在这个页面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功能悄然浮现——右上角的“听快讯”按钮。
若用户被灰度测试选中,点击“听快讯”后,会立即弹出一个音频开始播放。这段音频是典型的AI生成双人播客,风格与NotebookLM和ListenHub类似,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
微信此次尝试并非首次在其产品中融入AI声音技术。事实上,在公众号后台,微信早已尝试了一项有趣的AI功能:作者可以录制一段话,通过AI技术克隆自己的音色,使得用户在听取文章时,能够听到作者本人的声音,而非系统音色。不过,这一功能目前仍基于传统的TTS技术,朗读效果略显机械。
相较于公众号后台的尝试,“快讯”中的AI播客功能显得更为成熟。微信从“快讯”中筛选出重要且阅读量高的新闻,按照时事、娱乐等类别进行分类,随后进行文本改写,并通过AI播客的双人对话形式呈现给用户。
选择“快讯”作为试点,而非整体公众号,这一决策从产品层面易于理解。快讯内容多为本地官方新闻号发布的文章,这些文章结构清晰、观点明确,是微信内容生态中最安全、最标准的语料。对于微信而言,安全始终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AI播客的形式与资讯和新闻天然契合。官方媒体每天发布海量信息,用户难以逐一浏览。而AI播客通过对话形式,将平面的新闻稿转化为立体的、流动的听觉体验,让用户能够以最快速、最轻松的方式获取新闻资讯。
想象一下,用户在通勤路上或做家务时,只需点击“收听”按钮,两个AI便能将一篇万字长文的核心论点、论据、来龙去脉娓娓道来。或者,用户早晨醒来,错过昨晚群聊的激烈讨论,AI也能将争论的核心观点、代表人物及最终结论总结成一段简短的晨间播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微信中的稍后阅读列表、上百个群聊的聊天记录、上万好友的朋友圈动态,都充满了我们来不及查看的内容。而AI播客功能的出现,或许能将我们从阅读这种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信息获取方式中解放出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高效的信息输入。
微信这头互联网巨兽,在AI的棋盘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移动棋子。而我们,都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