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宠物养护领域,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兴起。只需轻点手机屏幕,家中的智能猫玩具便应声而动,智能喂食器精确计量出每一克猫粮,而智能猫厕所则默默记录着宠物的排泄情况。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许多“宠物父母”心中的理想状态。
据统计,中国宠物智能用品市场的增速已连续三年超过40%。智能喂食器、摄像头和饮水机,被广大宠物主人亲切地称为“养宠三件套”。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出现,无疑为宠物养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然而,在这股智能养宠的热潮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在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上,宠物智能设备的转卖帖子屡见不鲜。许多用户反映,这些设备虽然功能强大,但使用起来却并不顺手,有的甚至成为了家中的“鸡肋”。清洗和维护的繁琐程度,甚至超过了传统的铲屎工作。
随着宠物智能设备的普及,关于这些设备究竟是养宠自由的福音,还是资本收割焦虑的“智商税”的讨论也日益激烈。那么,在这场“它经济”下的智能狂欢中,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
事实上,宠物智能化的萌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早在2013年,专注于宠物智能硬件的小佩PETKIT就已经成立,并推出了宠物智能穿戴设备。与此同时,美国的PetSafe公司也开始在自动喂食器、饮水机和电子围栏等领域进行探索。
到了2018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消费者升级,宠物智能设备市场迎来了单品爆发期。小佩PETKIT抓住了IoT的风口,迅速推出了支持APP控制的智能喂食器和饮水机,成为了国内宠物智能硬件赛道的领头羊。国产品牌多尼斯也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携第四代智能项圈亮相国际宠物用品博览会,并在美国成功上市。
在海外市场,Furbo的智能摄像头产品凭借其集成的零食投喂和叫声警报功能,精准地满足了用户的“互动与安抚”需求,成为了单品爆款的典范。与此同时,CATLINK、小米有品、鸟语花香等新锐品牌也在不断进军这一领域。
然而,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盲目竞争导致产品同质化和高度内卷,许多品牌为了抢占“智能生态”入口,陷入了同质化战术的泥潭。以小佩PETKIT为例,其智能喂食器在天猫平台的月销量可达万台以上,但同类产品如霍曼、米家等品牌也拥有相似爆款,功能严重同质化。
除了同质化问题外,“伪需求”和“伪智能”也成为了阻碍行业升级的重要因素。许多智能设备的功能被宣传得天花乱坠,但在实际使用中却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例如,某测评博主曾测试过11款智能饮水机,最终发现所谓流动水促进喝水的宣传远不如及时换水来得实在。市面上大部分宠物项圈的体温监测功能也存在较大误差,对于用户来说完全是鸡肋。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智能设备的功能被质疑为营销噱头。例如,霍曼烘干箱被检测出实际除菌率远低于宣传值;某技术博主拆解了一款宣称具备宠物AI情绪分析的摄像头后发现,其算法仅基于简单的动作识别库,对宠物焦虑状态的误判率超过30%。这些体验落差正导致用户信任度下滑,行业高端化进程受阻。
面对这些问题,企业们也在寻求破局之道。一些品牌开始从爆款单品研发向构建产品矩阵和生态布局转型。例如,头部品牌小佩PETKIT和霍曼科技依旧深耕研发覆盖宠物生活场景的智能化产品;而新瑞鹏集团、玛氏等传统宠物产业巨头则不断寻求智能化转型;美的、小米等其他行业的巨头也开始跨界入场,利用其强大的供应链和品牌影响力加码智能化技术。
然而,真正的破局之道并不在于盲目跟风或堆砌功能,而在于找到用户的真需求并回归本质的产品重构。例如,Litter-Robot的自动猫厕所技术真正做到了稳定和易清理;Whistle智能项圈通过与兽医合作开发功能,让数据产生了医疗价值。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它们真正解决了用户的痛点。
场景化深度验证和用户体验至上也是破局的关键。企业需要精准关注用户痛点并加大产品安全性投入。例如,小佩推出的智能行星喂食器就设置了在断电、断网情况下的应急出粮机制,这是对宠物核心需求的回应。而itter Robot公司旗下的Whisker品牌则通过重量传感器等技术成功破解了“伪智能”问题,并实现了超过1亿美元的销售额。
最后,生态联动而非单品孤立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小米等跨界品牌通过生态联动让宠物设备与家中其他设备协同工作,创设了“宠物独自在家”的整体智能环境。这种商业模式可能转向“硬件+服务订阅”的合理盈利模式,避免过度依赖“耗材绑定”或“订阅服务”而损害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