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生命多样性的首个爆发期——寒武纪,约5.42亿年前,大自然翻开了新的篇章。而到了2016年,这一古老的名字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一对来自江西的兄弟,陈云霁与陈天石,携手创立了专注于AI芯片的科技公司——寒武纪。
2025年的资本市场,寒武纪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短暂地登上了“中国新股王”的宝座,股价在8月27日触及1464.98元/股的高点,随后在28日,市值突破6000亿大关,再度引爆了市场。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陈天石作为创始人之一,直接持股28.63%,个人身家已超过1700亿元,较202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的870亿元几乎翻倍,逼近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身家,成为江西首富。
寒武纪的崛起,不仅仅是股价的飙升,更是国产AI芯片领域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自2020年上市以来,寒武纪一度面临业绩亏损、营收增速放缓以及大客户依赖等争议。然而,2025年的中报却让人眼前一亮,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归母净利润为10.38亿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业绩的强劲表现,是推动寒武纪股价和市值飙升的重要动力之一。游资与机构的合力助推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第一游资大佬章盟主,今年一季度增持寒武纪至608.63万股,持股比例升至1.46%。在公募重仓持股中,寒武纪排名13,出现在397只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中。
人工智能浪潮之下,市场对于ASIC芯片的预期高涨,AIGC更是催生了海量的智能算力需求。寒武纪乘势而上,思元系列芯片加速迭代,成为国产替代的热门选择。近日,DeepSeek-V3.1国产AI大模型的发布,更是瞬间点燃了市场情绪。
高盛的研报也为寒武纪的股价再添一把火,将目标价上调50%至1835元/股,并指出了三大驱动力:中国云服务商增加资本支出、芯片平台多元化需求以及寒武纪通过非公开发行进行的研发投资获得上交所批准。高盛甚至提出了一个更乐观的假设:如果寒武纪芯片出货量每年增长89%,股价有可能冲至3934元,市值或将达到8000亿。
在多重利好之下,寒武纪的股价和市值一路飙升,开始洗刷过去靠“故事”支撑估值的骂名。与此同时,创始人陈天石与其兄陈云霁的创业经历也被重新挖掘。这对来自江西南昌的兄弟,一个出自电力工程师家庭,一个由中学历史老师培育,却都成为了芯片领域的佼佼者。
陈云霁14岁便进入中科大少年班,19岁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攻读硕士和博士,主攻计算机芯片,是“龙芯”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陈天石的成长路径与哥哥相似,同样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算法,后来也加入了“龙芯”项目。
在中国芯片设计和人工智能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这对兄弟却对AI芯片情有独钟,尽管面临经费短缺、学术界不认可、工业界不关心等重重困难。2010年,他们的一次内部报告中的AI芯片设想得到了所领导的认可,项目得以批准。2015年,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诞生,团队规模仅20人。
2016年,AlphaGo唤醒了人们对AI的幻想,中科院、元禾原点等机构看好陈家兄弟的事业,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取名寒武纪,寓意“希望人工智能也能像寒武纪的生物一样大爆发”。陈天石担任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陈云霁则继续在中科院计算所担任研究员,提供技术支持。
寒武纪的第一次出圈是在2017年,其1A终端人工智能专用处理器IP被华为海思相中,集成进了麒麟970芯片的手机Mate10。搭上华为这艘巨轮,寒武纪一夜爆红,成为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首个独角兽公司。然而,与华为的搭档时间并不长,一年后华为开始布局AI芯片,寒武纪开始独立前行,虽然遭遇估值大跌,但研发态势却更加凶猛。
寒武纪先后完成了A轮、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投创业、阿里巴巴、联想、科大讯飞等。2020年7月,成立仅4年的寒武纪登陆科创板,号称“国产AI芯片第一股”,上市首日市值即突破千亿大关。
尽管寒武纪的开局足够惊艳,但其成立8年不盈利的漫漫低谷期却难以被忽视。从2016年至2023年,寒武纪业绩年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超50亿元。二级市场股价也颠簸起伏,2022年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股价跌至低点。更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纪曾高度依赖华为,失去华为后,业绩稳定性存疑。
然而,2024年寒武纪的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寒武纪思元590芯片问世,采用7nm工艺,定价略低于其他国产主流AI芯片,但在推理场景能效比上已超越国际巨头,被字节跳动、百度、阿里云等企业抢购。随着生成式AI的火热,中国企业对算力的需求井喷,寒武纪的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需求大增。
2024年11月29日,寒武纪被纳入“上证50”指数,被动型基金和明星基金的跟投,将寒武纪的市值推上了新的高峰。2024年,寒武纪股价上涨387%,市值涨幅超过2000亿元,拿下“2024年股王”称号。业绩上同步迎来改善,营收同比增长65.56%,净亏损大幅减少。
尽管寒武纪与华为的AI芯片被市场认为将二分天下,完成对英伟达的国产替代,但寒武纪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国际巨头相比,寒武纪在产品和软件生态方面仍存在差距。研发投入也需进一步加强。高盛亦预警,晶圆供应限制、云端芯片开发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均对寒武纪的盈利能力构成潜在风险。
然而,AI芯片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国产替代崛起的大趋势不变。寒武纪与陈天石需要做的,是不断演进迭代工艺制程,生产出更多匹配市场期待的产品,将技术实力转化为稳定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