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这片永远背对地球的神秘区域,隐藏着诸多未被揭开的秘密。由于阳光无法照射到这些区域,使得大片阴影区的温度极低,常年维持在零下一百多甚至两百多摄氏度。在这样的低温条件下,水很容易凝结成冰并保存下来。早在上个世纪,就有科学家猜测月球两极的阴影区可能存在水冰,这一推测基于月球极区太阳入射角小、撞击坑底部阳光无法触及、温度极低的条件,以及原始月球脱气作用和彗星撞击可能带来的水资源。
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也逐步深入。1994年,“克莱门汀号”探测器在月球南极发现了雷达回波异常,这一异常特征与水冰相似,引发了科学界对月球南极可能存在水冰的猜想。然而,这一结果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因为大入射角和粗糙月表等因素也可能造成类似的雷达回波异常。随后,“月球勘探者”号探测器通过中子探测仪发现月球两极地区富含氢元素,进一步推测极区可能含有水冰,但氢元素的具体存在形式仍存争议。
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识别出了年龄在一百万年以内的碳质球粒陨石撞击体残留物。研究表明,这些富含挥发成分的碳质小行星的撞击,很可能至今仍在为月球提供水源。想象一下,一个直径仅15厘米的疏松撞击体,以每秒15公里的速度撞击月表,就能形成小撞击坑,并在撞击坑中心留下残留物。这些年来,无数这样的小行星撞击可能在月球背面阴影区逐渐积累了大量的水冰。
月球背面阴影区发现水冰的这一发现,无疑为人类探索月球开辟了新的方向。未来,如果人类能够在月球上建立基地,这些水冰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可以解决饮用水问题,还可以分解成氢和氧,为深空探测提供宝贵的燃料。那么,你认为这些月球水冰真的是由小行星送来的吗?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