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红山古国揭秘:牛河梁遗址新发现,探索中华文明之源

   时间:2025-08-31 03:10:1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与人民网联手打造的《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五季正式拉开帷幕,本季以“寻根·探源”为主题,深入探索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列讲座精选十个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通过丰富的考古材料与研究成果,带领观众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探寻华夏民族的根基。首场讲座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贾笑冰研究员,主讲《山巅筑古国:牛河梁遗址新发现》。

牛河梁遗址坐落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与建平县的交界地带,距今约5000至5800年,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由多个遗址点构成的红山文化遗址群。该遗址群共包含51处遗址点,从“文明曙光”到“红山古国”,考古发现不断刷新对牛河梁遗址及红山文化的认知。

牛河梁遗址群的第二地点发现了重要的祭坛遗迹。祭坛由三圈构成,直径分别为11米、15.6米和22米,比值均为√2,呈现出独特的几何美感。祭坛内圈立有红山文化特有的筒形器,这些中空且无底的祭祀礼器,揭示了红山人的祭祀礼仪。祭坛的三个圆形是由两个方形推导而来,对应古史中的“三天两地”观念,三圈代表天,方形代表地,这种结构与太阳运行轨迹相呼应,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

牛河梁遗址群还发现了积石冢,墓葬完成后用土石掩埋形成不同规模的墓葬区域。其中,第二地点的1号冢包含两座中心大墓,M26的南侧有台阶状墓道,这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墓道遗迹。墓葬中出土的精美玉器,不仅反映了墓主人的高等级地位,也是红山文化中象征社会等级的重要礼器。

在最新的考古发现中,第一地点的九座台基建筑群尤为引人注目,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含附属设施达10万平方米。七号台基的建造工艺复杂,基岩上夯筑土台,铺设碎石层,再用土石混合填充,修筑两道短墙,最终以土沙交替夯筑完成台面。台基基础层发现的筒形器残片,暗示其特殊的宗教功能。九号台基上的女神庙遗址,出土了真人大小的女神头像残件、三倍于真人尺寸的泥塑耳朵残块,以及动物塑像和带几何纹饰的建筑构件,展现了红山人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信仰体系。

牛河梁遗址的祭祀遗存同样丰富多样,三号台基的燎祭遗迹中发现炭化果核、玉料等祭品,五号台基的独立陶盆埋藏坑反映了瘗埋祭祀行为。七号台基北部的特殊土坑和祭祀坑,蕴含着尚未破解的宗教内涵,共同构建起红山文化复杂的祭祀体系,为理解中国早期宗教形态提供了宝贵资料。

解读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现,需确立阐释框架,涉及文明标准问题。文明标准不仅包含物质文化发展程度,如建筑、陶器的复杂程度和技术水平,还涵盖精神层面的发展,包括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牛河梁遗址的多种祭祀礼仪,如燎祭、祼礼、瘗埋等,与后世文献中关于古礼的记载相呼应,显示了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就已形成的祭祀体系。

牛河梁遗址的坛庙冢、台基、排水设施及祭祀礼仪等遗迹遗物,展现了红山文化与后世的紧密联系,标志着“巫教时代”的到来。这一时代始于红山文化,延续至商末,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红山文化中晚期的宗教系统已脱离巫术,形成初期宗教,祭祀对象分级明确,神灵体系初步形成,对中华文明起源及上古史具有特殊意义。

“巫教时代”形成了敬天、礼地、法祖的最初观念,构建了天神与地人的二元关系,深刻影响了中国上古宇宙观和社会观。这些思想种子经过数千年发展,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体系,为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突破奠定基础,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