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史前编织技艺启发科学家,打造超强抗压弹性机器人新材料

   时间:2025-09-02 04:14:18 来源:深空探测日志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史前编织篮子这一古老工艺中,科学家们意外发现了一项令人惊叹的“黑科技”。密歇根大学的一组工程师,受到这些看似平凡的篮子启发,开发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材料,为机器人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抗压和弹性恢复能力。

故事的源头是一篇考古文章,它偶然间吸引了密歇根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博士生郭伟韦恩涂的注意。他深感好奇,这种有着数千年历史,甚至可追溯到公元前7500年的技艺,其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机械智慧?毕竟,仅凭简单的芦苇和树皮,古人就能编织出既实用又美观的篮子,这背后定有玄机。

为了解开这一谜团,研究团队深入探索了编织结构的力学特性。他们使用与小指宽度相当、厚度仅如两张复印纸的聚酯薄膜带,模仿史前编织方法,创造出多种三维超材料结构。同时,他们还制作了未经编织的连续聚酯薄膜结构作为对比。测试结果显示,当这两种结构被压缩到一定程度后,连续结构迅速出现永久性损伤,而编织结构即使被压缩至原始高度的20%以下,仍能完全恢复原形。这一发现,犹如弱者与强者面对压力时的鲜明对比。

高分辨率三维扫描进一步揭示了编织结构的奥秘。连续结构在受力时,应力集中于少数几点,如同重量全压在一根细树枝上,极易折断。而编织结构则能将应力均匀分散至更大区域,如同重量分摊在一张大网上,每个地方承受的压力都相对较小,因此更耐损坏,既能轻松应对压力,又能保持弹性。在刚度测试中,编织材料的硬度甚至达到了连续结构的70%,颠覆了人们对编织物仅有柔韧性的传统认知。

研究团队还设计了一个类似机器人手臂的L形结构进行测试。该结构能垂直支撑相当于自身重量80倍的载荷,相当于一个人扛起80个自己的重量,同时还能灵活向上弯曲。他们打造的一款被称为“狗”的四足机器人,更是力大无穷,能承受自身25倍重量的压力,在重负之下仍能正常行走。一旦移除过载,它便能迅速恢复原状,继续执行任务。

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以往,机器人材料在刚性和柔性之间难以抉择,而这种编织材料则完美解决了这一难题,为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的设计开辟了新的道路。菲利波夫教授指出,这种轻质编织材料在人机碰撞时能保护人类安全,尤其适合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需与人类密切接触的领域。在外骨骼技术方面,研究人员已设计出编织外骨骼概念原型,可根据人体需求调节硬度,相比传统刚性外骨骼更为舒适。在建筑和汽车工业中,编织结构能吸收并分散冲击能量,对提升抗震、防撞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家们并未止步于此,他们计划将活性电子材料融入编织结构中,创造出能够感知环境变化、自主调整形状和特性的“智能”系统。想象一下,未来的机器人、建筑材料、汽车零部件都采用这种神奇材料,将会带来怎样的变革?这一史前编织篮子中的“黑科技”,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