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那场轰动一时的“10亿赌约”以来,格力电器与小米集团的较量已经跨越了12个年头。尽管董明珠与雷军的赌局早已见分晓,但两家企业在市场上的“口水战”却从未停歇。近日,围绕空调线上市场份额的争夺,双方再次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8月,格力与小米因空调线上市场份额的排名问题争执不下。不同于以往董明珠亲自上阵,此次格力市场总监朱磊冲在了前线,频频为格力发声。而小米方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短期排名并不重要,更看重长期的市场格局。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单联瑜也随后发言,强调比起口头争执,小米更重视技术能力的提升。
回溯到2013年,雷军与董明珠在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立下的赌约,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两人赌的是五年内小米的营收能否超越格力。2019年,随着小米和格力相继发布2018年财报,赌约结果揭晓,格力以1981亿元的营收力压小米的1749亿元,董明珠赢得赌约。然而,雷军虽承认五年内的赌注输了,却表示第六年小米赢了。此后,小米的营收规模逐渐甩开格力,2024年小米的收入规模已达3659亿元,远超格力同期的1891.64亿元。
小米空调的迅猛势头让不少家电企业感到紧张。业内人士分析,小米家电的成长性尚佳,来者不善,头部家电企业几乎都将小米视作潜在的威胁。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电的收入同比增长66.2%,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长60%。小米空调已连续五年保持高速增长,招商证券研报预计,2025年小米空调销量有望冲击1000万台。
小米空调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得益于其精准卡位中低端市场,通过高性价比产品填补大众市场空白。长江证券研报指出,在价格敏感度更高的线上市场,消费者选购空调时优先考虑产品的核心功能,而非品牌或非核心的附加功能。这一趋势在家用空调线上市场得到了印证,二季度2100元以下的低端机销量占比首次超过50%。
然而,与小米空调的高歌猛进相比,格力的表现略显乏力。二季度格力营收同比下滑12.11%,归母净利润为同比下滑10.07%。面对小米的挑战,格力也在积极调整策略,加强线下渠道的布局。格力已在全国开设了30家区域销售公司和超过3万家线下网点,并计划开设更多“董明珠健康家”门店。
尽管格力在线下市场具有明显优势,但线上市场却是小米的强项。不同于电视、冰箱等产品,空调的安装服务环节极为重要。线下渠道的缺口可能会成为小米空调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的掣肘。不过,小米也在努力弥补这一短板,充分利用现有小米之家线下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并自建服务体系以严格控制成本。
小米空调的另一道短板在于制造环节。长期以来,外界普遍将小米空调视为“贴牌产品”。为了补全这一短板,小米自建的家电工厂已在去年动工。武汉智能家电工厂将成为小米集团在全国的第三座智能工厂,预计2026年年产300万台小米空调。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还能加强供应链掌控。
尽管小米在空调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它并未止步于中低价位产品。今年2月,小米发布了中央空调产品,雷军在发布会上罕见地为其留出长时间介绍。这被视为小米空调向高端市场进发的明确信号。小米的核心优势在于将互联网思维、AIoT能力、智能体验引入传统家电行业,改变了大众对空调的刻板印象。
随着小米空调逐渐杀入市场前三,它不仅成为了格力等老牌企业的强劲对手,也推动了整个空调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和能效升级。在价格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也从中获益。小米的“鲶鱼效应”让空调行业更加活跃,促进了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