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重庆智能建造:机器人成主角,3.3万吨钢材七成自动化加工

   时间:2025-09-03 08:19:13 来源:重庆日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8月末的炎炎夏日里,重庆的建筑工地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不再是以往尘土飞扬、汗流浃背的景象,智能技术的融入让建设行业焕发了新生。

8月28日清晨,綦江区的藻渡水库大坝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一片繁忙。大坝填筑设备操作手何严坐在碾压机驾驶室内,全神贯注地操作着。在他身边的平板电脑上,一块色彩斑斓的屏幕实时显示着作业区域的各项关键参数。这套智能碾压系统,不仅实时记录碾压轨迹、速度和振动状态,还能通过色彩直观显示碾压质量,确保大坝填筑的每一层都达到设计标准。

而在两江新区中医院迁建项目的现场,塔吊司机陈杰正坐在离工地百余米的5G远程塔吊控制室内,通过面前的高清屏幕,熟练地操作着塔吊。巨臂平稳移动,将钢筋精准吊起,运向高空作业面。这种高科技的作业方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高空作业的风险。

不仅如此,在这个工地上,地坪涂敷机器人和地坪研磨机器人也成为了工人们的新伙伴。它们自主设定路径、精准控制材料用量,还能在复杂区域自动避障。这些“机器人工友”的加入,使得施工效率提高了30%以上,施工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样,在成渝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箕山隧道的深处,数字化钢筋加工厂也在静静地运转。这里,五名技术工人正通过控制台操作着焊接机器人,它们协同作业,几分钟内就能完成钢筋网片的焊接。机器人加工的钢筋断面平滑整齐,效率和精度都远超人工。

这场从“搬砖头”到“按键盘”的变革,正在重庆的各个建设工地上悄然上演。机器人进驻工地,已成为“重庆智造”的新风尚。据了解,自2022年重庆被列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来,全市已组织实施了55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培育了17家示范企业。

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研发的ALC条板安装机器人,每日作业面积可达120平方米,效率提升3倍以上,用工减少50%。该机器人已在多个市级试点项目应用,累计完成作业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重庆还依托“政产学研用金”协同机制,孵化了多家建筑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和数智化平台企业,并设立了全国首支智能建造天使投资基金。

如今,在重庆的建筑工地上,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从塔吊到碾压机,从钢筋加工到地坪施工,智能装备和创新专利技术正在全面加持着工程建设。这场变革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还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为重庆的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