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制造业的广阔天地中,工业机器人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一个令人瞩目的现实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尤其是日本企业,在这一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70%的核心零部件需要从日本进口。这意味着,尽管中国企业在制造机器人的外壳和框架方面颇具实力,但在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这三大核心部件上,仍严重依赖外部供应。这种情况,无疑让中国制造业在关键领域处于被动地位。
日本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不仅体现在产品供应上,更体现在其对中国企业的态度上。以减速器为例,全球市场被日本哈默纳科和纳博特斯克两家公司牢牢把控,市场份额超过70%。面对中国企业,这些日本供应商往往采取高价策略,交货期也一再延长。更有甚者,有国内机器人厂商试图批量采购减速器时,竟遭到日本供应商的拒绝,理由竟是“中国企业的订单排在最后,有多余产能才考虑”。这种技术霸凌,无疑让中国企业倍感憋屈。
然而,中国人历来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外部压力和技术封锁,中国企业并未选择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积极寻求国产替代之路。近年来,一批中国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绿的谐波、秦川机床、双环传动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成功打破了日本企业的技术垄断。以绿的谐波为例,该公司经过十多年的技术攻关,其谐波减速器的产品精度已达到日本同类产品的90%以上,且价格更具竞争力。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也在稳步提升。从2018年至2023年,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从27%提升至36%。在某些细分领域,中国企业甚至已经开始反超。在SCARA机器人市场,国产品牌的占有率已超过50%;在3C电子制造领域,中国机器人企业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这些成绩的取得,无疑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在高端工业机器人领域,特别是六轴多关节机器人方面,中国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迅速缩小。近期,有国产机器人企业的减速器成功通过了特斯拉的供应商认证,并开始批量供货。这一消息无疑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拓展,中国工业机器人有望实现更加自主、可控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