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职场人而言,会议记录向来是件耗时耗力的差事。部门例会上,既要紧跟发言节奏,又要快速记录重点,稍有分神便可能遗漏关键信息。会后整理录音时,反复回听确认细节更是常态——是“下周截止”还是“下周三截止”?类似的困惑几乎困扰着每个职场人。直到一款名为“听脑AI”的工具进入视野,才让会议记录的效率发生了质的改变。
这款工具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其“实时录音转文字”功能。与传统语音转文字工具不同,它不仅能同步将语音转化为文字,还能自动识别发言人身份。例如在季度总结会上,开启“发言人区分”模式后,屏幕会实时标注“张三(部门经理)”“李四(产品组)”等标签,每句话都精准对应说话者。用户无需再手动标注“张三说的XX”,只需用手指滑动屏幕标记重点内容,会议结束时,一份结构清晰的纪要便已生成,包含“会议主题”“各部门进展”“待解决问题”等板块,连待办事项的负责人与截止时间都自动标注完毕。这种“边录边整理”的模式,让原本需要1小时的整理工作缩短至5分钟。
其响应速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测试中,用户以每分钟180字的语速快速说话,工具仍能准确捕捉每个词汇,几乎无延迟。即便是咖啡馆等嘈杂环境,通过“双麦克风阵列降噪”技术,主麦克风专注捕捉人声,副麦克风过滤背景噪音,转录文字依然清晰可辨。搭配“动态增益调节”功能,系统会自动调整音量,避免因说话者声音大小不一导致的漏听或爆音问题。
智能整理能力是另一大亮点。传统工具转录的文字常包含“嗯”“啊”等口语化填充词,以及重复表述,需要手动删减。而听脑AI的“智能会议纪要”功能会自动优化语句,例如将“那个活动咱们要不就定在月底吧,反正大家也没什么意见,回头我让小王把方案改改”转化为“活动时间拟定于月底,经与会人员一致同意,由小王负责修订方案”。更实用的是,它能识别并提取待办事项,自动标注责任人与截止时间,用户无需从海量文字中筛选关键信息。工具会通过AI分析上下文,过滤无关内容——如“今天的咖啡不错”等闲聊会被归入“非会议内容”板块,而“回到正题”等关联语句则保留在纪要中。
对于跨国团队而言,多语言支持功能解决了沟通障碍。工具支持中日、中英、中韩等19种语言互译,甚至能识别四川话等方言并转换为普通话书面语。例如与日本同事开会时,开启“中日互译”模式后,日语发言会实时显示为通顺的中文,如“该项目的时间线可能需要调整,原因是供应商方面存在延迟”;中文回复也会自然转化为日语表达。测试中,方言识别准确率同样出色,如“巴适得很”会被转化为“味道十分不错”,连长辈使用也毫无压力。
AI问答与创作功能则进一步拓展了使用场景。用户可上传历史会议录音,通过提问快速定位关键信息,例如询问“上次会议中关于预算调整的部分,张三说了什么”,系统会立即提取相关发言并标注时间节点。更便捷的是二次创作支持,输入会议内容与需求后,工具能自动生成PPT大纲,涵盖发展背景、应用案例、未来展望等模块,用户只需补充具体案例即可完成初稿,效率提升显著。
从实践角度看,建议新用户优先体验“实时录音转文字”功能,通过录制自身语音测试识别率与响应速度。开会时务必开启“发言人区分”与“实时批注”,前者可节省核对时间,后者能快速标记重点。跨语言场景下,多语言互译功能能避免沟通误解。工具支持网页版与APP多平台同步,界面简洁无冗余功能,操作门槛极低。即使初次使用出现设置错误(如未开启结构化整理),多尝试几次便能掌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