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近日在安徽合肥落下帷幕,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会上透露,我国正筹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旨在检验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这一计划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创新模式,通过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在距离地球约1000万公里的太空区域,对迎面而来的小天体进行动能撞击。
吴伟仁院士进一步解释,撞击器将在与小天体交会后,释放巨大动能以改变其轨道,确保该小天体在未来几十年甚至百年内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他同时表示,我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潜在风险。
近地小行星作为太阳系形成初期的“遗留物”,因其不规则外形和共享轨道的特性,成为威胁地球安全的重要因素。据统计,约90%的已知小行星位于小行星带,但其中部分小行星轨道与地球接近,被称为近地小行星。历史上,从6500万年前的墨西哥湾撞击事件到2013年的车里雅宾斯克爆炸,近地小行星多次与地球“擦肩而过”,引发全球关注。
今年2月,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因存在撞击地球概率而登上热搜,后经美国航空航天局观测,其撞击概率被调整为“接近为零”。2022年,直径约1.8公里、速度达每秒21公里的小行星7335(1989 JA)与地球“擦肩而过”,被视为当年“最具潜在破坏力”的小行星。同年2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还发现了一颗直径约43米的近地小行星2022AA,其在到达近地点时从255万公里外飞掠地球,未对地球构成威胁。
目前,动能撞击被国际社会公认为防御近地小行星的有效手段。深空探测实验室总体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海洋指出,通过动能撞击改变小行星速度,可使其与地球轨道错开。推离偏转、引力拖车等方法也在研究中。然而,撞击技术面临高相对速度与小目标的双重挑战。
尽管近地小行星存在潜在威胁,但其科学价值不容忽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严韦表示,小行星保留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对研究太阳系起源和行星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深空探测实验室总体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海洋则指出,小行星上可能蕴藏地球上稀缺的资源,未来开发潜力巨大。
今年5月,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成功发射,目前已在轨运行超过三个月。其首站目标为近地小行星2016HO3,该小行星在太阳和地球引力的共同作用下,既绕太阳公转,又与地球“共舞”。天问二号将在飞行过程中对这颗小行星进行伴飞、取样并返回地球,执行约十年的深空探测任务,涵盖小行星转移段、接近段、交会段等13个阶段。这一任务有望为人类解开更多太阳系起源的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