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里的机顶盒早已蒙尘,遥控器电池因长期闲置而鼓包,电视屏幕再未亮起过——这或许是许多家庭的真实写照。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3年度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数已降至1.2亿户,较十年前减少超半数。与此同时,IPTV用户突破4亿,OTT视频用户超3亿,两者合计规模远超有线电视巅峰期的用户总量。
用户流失的背后,是观看习惯的彻底变革。手机、平板、智能电视的普及,让传统有线电视的“定时观看”模式显得格格不入。IPTV与OTT平台通过“手机流量+宽带+电视”的捆绑服务,将缴费、查询、使用场景整合至单一App,用户无需思考即可完成操作。反观有线电视,高清套餐需额外付费、点播内容单独计费、政企服务需另签协议,复杂的收费体系让用户望而却步。
广电系统并非没有尝试自救。以贵广网络为例,其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投入超10亿元用于政企业务,更换240余万台新终端。然而,这笔巨额投入仅勉强稳定了用户规模,收入增长却未达预期。问题在于,广电仍聚焦于硬件升级与线路优化,却忽视了用户对“无缝体验”的核心需求。信号卡顿、马赛克、断连等基础问题长期存在,进一步削弱了用户的使用意愿。
用户的选择已足够明确。多位受访者表示,机顶盒早已成为“电费消耗品”,仅部分老年用户因习惯保留使用,但也频繁抱怨信号不稳定。更多人转向手机App投屏,直言“操作更简单,内容更丰富”。这种转变折射出消费逻辑的变化:用户愿为“全场景娱乐体验”付费,而非单一设备。
运营商与互联网平台的成功,恰恰在于抓住了这一心理。他们提供的服务超越了“看电视”本身,将通信、娱乐、社交等功能深度融合。用户付费的是“便利性”,而非某个具体设备。反观广电,若仍沉迷于硬件竞争与线路升级,而未调整商业模式、整合内容资源、简化收费体系,年轻用户将持续流失,中老年群体亦会逐步转向其他平台。
当客厅里的机顶盒逐渐成为“装饰品”,广电系统面临的不仅是技术迭代压力,更是用户需求的根本性转变。硬件升级或许能短暂延缓衰落,但唯有从“设备思维”转向“体验思维”,才能真正挽回用户的心。此刻,你还会主动打开那个落满灰尘的机顶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