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新世代车型的推出,不仅是一次产品迭代,更是一场关于品牌精神与用户需求的深度对话。从经典双肾形进气格栅到天使眼大灯,这些承载品牌基因的设计元素在新世代BMW iX3上以科技赋能的方式重新演绎,既保留了辨识度,又融入了电动化时代的创新语言。LED轮廓光取代传统镀铬饰条,横向区域光勾勒的“数字天使光翼”不仅拉伸视觉比例,更通过“形随功能”的设计理念,将格栅的呼吸感与大灯的锐利感融为一体,让车辆在静止时也呈现出蓄势待发的动态张力。
这种设计哲学不仅体现在外观上,更渗透到技术细节中。新世代BMW iX3的前脸灯组集成了雷达、摄像头等感知系统,微米级加热丝隐于光效之下,确保冰雪天气下的清晰视野。这种“科技隐形”的设计打破了功能与颜值的矛盾,让辨识度不再依赖夸张造型,而是源于“看得见的精致”与“看不见的可靠”。当车辆在雨雪中平稳行驶时,加热丝默默消融冰霜,这种隐性支撑让威风感多了一层安全感的底色。
车身姿态的设计同样展现了宝马对动态美的理解。一体成型、车身同色轮拱将视觉引向大轮圈的抓地姿态,隐藏式门把手在驾驶员靠近时自动弹出,关闭时则使整车轮廓顺滑流畅。流线型车顶线在“鲨鱼鳍”处自然下坠,C柱上的“霍夫迈斯特弯角”与后轮拱形成呼应,前低后高的造型犹如待发的运动员,静中有动。车尾的L形尾灯通过斜切设计延续了速度感,巨大的横向尾灯拉伸视觉宽度,与车头形成设计语言的闭环。
运动化控制方面,新世代BMW iX3以“视觉锥”理念打造全景iDrive系统,通过3D抬头显示、视平线全景显示、超感方向盘和超感中控四大界面,实现信息的智能筛选与优先展现。这种设计逻辑与1960年代宝马1500车型以驾驶者为导向的座舱设计形成跨时空呼应。当时,1.5L发动机与驾驶舱的融合为驾驶者带来人车合一的乐趣;如今,科技元素被整合为“车内私享空间”,减少视线转移时间,让驾驶体验更纯粹。
宝马集团设计高级副总裁霍伊顿克强调:“尽管汽车比以往更智能,但我们不希望科技元素给用户带来压力。”这种理念在新世代车型上得到充分体现。BMW驾控超级大脑首次实现动力传动系统与驾驶动态功能的深度融合,响应延迟低于1毫秒,信息处理速度提升10倍。该系统通过BMW动态性能控制系统,实现驱动、制动、能量回收和转向功能的协同,98%的日常制动通过能量回收完成,带来史上最平顺的制动体验。
创新是宝马穿越经济周期的核心动力。从1960年代定义驾驶乐趣、运动型轿车和设计语言,到如今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投入,宝马始终将创新作为企业基因。2024年,宝马集团研发投入达91亿欧元,同比增长17.1%,主要用于智能化、电动化前沿科技及新世代车型生产设施建设。这种战略定力与上一个新世代如出一辙——清晰的战略方向与坚定的创新投入。
在中国市场,宝马通过开放融合的创新方式推动新世代车型落地。目前,已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华为、阿里巴巴、Momenta等企业建立合作,将AI技术、电动化与智能化解决方案融入中国专属车型。这种以我为中心的开放策略,让宝马在技术竞赛中保持灵活性,无论是燃油车、混合动力还是纯电车型,都能在全球范围内综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