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考古”力量在近期将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此前的言论重新推至公众视野。一场“10·13成都小米SU7燃爆事故”后,市场对小米造车逻辑的审视愈发严格。从3C产品跨界至汽车领域,雷军曾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如今在涉及生命安全的汽车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挑战。
“速度是一种信仰”“智能电动汽车是手机加四个轮子”……这些曾被视为创新宣言的表述,如今在事故阴影下显得格外刺眼。首款量产车上市一年半以来,小米汽车虽凭借营销策略吸引大量关注,但接连发生的安全事故让公众开始质疑:当“颜值即王道”的造车理念遇上生死攸关的交通安全,企业是否偏离了核心价值?
在雷军频繁强调的造车理念中,“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从发布会到媒体访谈,他反复提及汽车设计的细节,例如为轮毂样式耗费5000种方案、每个设计背后进行500次测试。然而,当话题转向汽车安全时,这位科技企业家的表述却显得模糊。以半隐藏式门把手为例,其宣传重点落在“开门优雅”,而非事故救援中的实用性。
这种理念差异在汽车行业引发激烈争议。智能电动汽车虽承载着“新四化”的技术革新,但其本质仍是运输工具。车规级纸巾盒、防晒玻璃等创新配置或许能提升体验,但与制动系统、车身结构等安全要素相比,显然无法等量齐观。正如行业专家指出:“手机故障可通过重启解决,汽车事故却关乎生命存续,两者产品逻辑存在根本差异。”
公众的质疑在事故后达到顶峰。有网友尖锐发问:“小米汽车究竟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还是最后一台车?”这种情绪背后,是市场对过度营销的反弹。从“3·29铜陵爆燃事故”到“10·13成都燃爆事故”,两条鲜活生命的逝去成为无法回避的痛点。尽管雷军在事故后承认“公众期待远超想象”,但前期宣传中安全议题的缺失,已让企业陷入被动。
转折点出现在今年6月。小米汽车第二款车型YU7发布会上,雷军首次将“安全”置于核心地位,宣称“安全是前提、基础与一切”,并宣布全系标配高阶辅助驾驶硬件。这一转变被视为对市场反馈的回应,但9月19日的大规模召回事件再次暴露问题。召回公告显示,116887辆SU7标准版在L2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下,对极端场景的识别存在不足,可能增加碰撞风险。
行业对比中,这种差距更为明显。莲花集团CEO冯擎峰在采访中强调:“绝不能将市场当作试验场,企业必须自行完成充分测试。”这种理念与小米此前的“用户共创”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当科技企业试图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制造业时,如何平衡创新速度与安全底线,成为横亘在所有跨界者面前的必答题。
目前,小米汽车正通过召回和技术升级弥补安全短板,但逝去的生命无法重启。这场风波揭示的不仅是单个企业的转型困境,更是整个行业在智能化浪潮中的价值重构——当“颠覆者”光环褪去,汽车制造最终要回归“将人安全送达”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