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白酒行业呈现显著分化态势,22家上市酒企财报数据显示,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头部企业与中小酒企的生存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贵州茅台、五粮液等6家酒企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其中茅台以893.89亿元营收和454.03亿元净利润领跑行业;而珍酒李渡等企业则陷入营收与利润双降的困境,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39.6%,净利润减少39.3%,暴露出行业结构性矛盾。
行业调整的深层原因在于多重压力叠加。渠道库存高企成为普遍问题,部分酒企为维持价格体系被迫控货挺价,但消费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导致库存周转天数延长。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珍酒李渡库存周转天数达855天,远超行业450-700天的健康区间。宏观经济承压与消费场景收缩进一步加剧市场寒意,2025年春节期间白酒销量同比下滑15%,中高端产品降幅达20%,连茅台、五粮液等头部品牌也感受到市场寒流。
同质化竞争引发的价格战成为行业痛点。中小酒企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采取低价策略,中大型企业为维持市场地位被迫跟进,导致行业利润空间持续压缩。财报显示,22家上市酒企中,营收超百亿元的6家企业贡献了超八成营收和九成净利润,马太效应加剧使得第二阵营酒企陷入“夹心层”困境,既要应对头部企业渠道下沉的挤压,又要防范区域酒企的价格狙击。
珍酒李渡的困境折射出行业调整期的典型挑战。作为曾被冠以“白酒教父”吴向东执掌的企业,其产品结构单一问题尤为突出。旗下四大品牌中,珍酒系列贡献超六成收入,但销量连续四年下滑,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减少44.8%。李渡品牌全国化进程缓慢,湘窖和开口笑仍局限于区域市场,品牌力和规模均未突破。高端市场中,茅台、五粮液等头部品牌凭借品牌优势持续挤压二三线品牌生存空间,珍酒在品牌认知度和溢价能力上存在显著差距。
消费场景收缩加剧了企业困境。政务消费收紧、商务宴请减少,叠加年轻消费者对白酒偏好下降,行业整体需求增速放缓。珍酒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导致核心产品竞争力减弱。为破局,企业推出600元价格带的“大珍·珍酒”新品,瞄准中产家庭与中小企业主群体,并在北京、郑州等重点城市布局,试图开辟新蓝海。
渠道变革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抓手。珍酒李渡依托“万商联盟”招商计划,以“一瓶酒,一群人,一个创富计划”为口号,快速扩张经销商网络,构建覆盖广泛的渠道生态体系。同时,企业跨界进军精酿啤酒市场,推出“牛市”高端产品,试图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这一举措引发市场关注,但啤酒行业竞争激烈,华润、青岛、百威等头部企业已占据主导地位,且白酒与啤酒的销售渠道、消费群体存在显著差异,跨界成功面临挑战。
此前,茅台、泸州老窖、五粮液等企业已尝试布局啤酒领域,但尚未形成突破性案例。白酒销售依赖传统经销商体系,而啤酒渠道更分散,涵盖餐饮、夜场、电商等多元场景。珍酒李渡需重新布局销售网络,与即饮渠道建立合作关系,这一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尽管管理层展现出求新求变的决心,但在行业深度调整期,企业能否突破重围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