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近日发布了一款仅支持eSIM技术的iPhone Air机型,此举在通信行业引发了关于“无卡化”趋势的广泛讨论。该机型取消了传统物理SIM卡槽,用户需通过数字方式激活运营商服务,标志着智能手机向全数字化连接迈出了重要一步。
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均表示,其网络已具备全面支持eSIM的技术能力,包括远程配置、号码管理及多设备共享等功能。但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仍在等待工信部等监管部门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包括资费标准、用户权益保障等配套政策。
独立通信行业分析师付亮指出,苹果此举更多是技术展示而非市场策略。他分析称,由于国内运营商尚未完全放开eSIM独立使用权限,用户仍需绑定实体卡套餐,这可能导致iPhone Air陷入“有技术无场景”的尴尬境地。“除非运营商推出真正的eSIM专属套餐,否则这款产品可能沦为小众尝鲜品。”
产业链动态显示,国内手机厂商正加速布局eSIM技术。OPPO官方证实,其搭载eSIM功能的旗舰机型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度上市,华为、小米等品牌也在进行相关测试。业内人士认为,头部厂商的集体入场将推动运营商加快政策落地,形成“设备-网络-服务”的闭环生态。
技术层面,eSIM通过嵌入式芯片实现运营商信息写入,用户可通过APP直接切换网络服务,无需更换物理卡片。这种模式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上已广泛应用,但智能手机领域受限于运营商政策推进缓慢。通信专家表示,全eSIM化需要解决号码归属、异地使用、防诈骗等系列问题,预计全面普及仍需2-3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