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即将迎来一家智能电动汽车核心部件供应商的上市。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1656.SZ)于9月15日启动申购程序,计划在创业板挂牌。这家由千亿市值企业汇川技术控股的子公司,拟通过IPO募集4.86亿元资金,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能扩建、研发中心建设及数字化系统升级。
财务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间,联合动力营业收入从50.27亿元跃升至161.7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9.39%;净利润从-1.80亿元扭亏为盈至9.36亿元。其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电控产品市占率从6.89%增至10.70%,电机产品市占率从2.93%跃升至10.50%。但业绩高速增长背后,关联交易占比逐年攀升,2024年达到27.50%,主要交易对象为控股股东汇川技术的全资子公司苏州汇川及联营企业常州汇想。
客户结构方面,联合动力高度依赖头部整车厂商。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贡献营收比例维持在七成左右,理想汽车、广汽集团、吉利汽车等车企位列其中。然而2025年上半年,多家核心客户业绩出现波动:理想汽车营收同比下滑1.99%,广汽集团连续两个半年度营收负增长,宇通客车营收同比下降1.26%,长城汽车与吉利汽车虽保持营收增长但净利润分别下滑10.22%和9.78%。这种变化直接反映在联合动力的订单增速上,2025年一季度向理想汽车的交付量同比增长33.80%,较2024年178.27%的增速明显放缓。
信息披露质量成为另一关注焦点。对比联合动力招股书与汇川技术年报发现,常州汇川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二期)的2022年末金额存在2000万元差异,2023年新增投资金额相差2000万元。在2024年上半年营收数据上,联合动力披露的60.55亿元与汇川技术半年报披露的60.67亿元存在出入,净利润数据差异更达9800万元。对可比公司威迈斯的专利数据披露也曾出现偏差,虽在最终招股意向书中修正,但暴露的信息审核漏洞引发市场质疑。
中介机构执业质量同样受到审视。保荐机构国泰海通今年5月因在中鼎恒盛IPO项目中未充分核查内控缺陷、财务信息可靠性等问题,被深交所通报批评。审计机构信永中和更是在年内多次受罚:7月因恒信玺利、中泰化学审计项目存在虚假记载被证监会处罚,3月与4月分别因科凯电子、海诺尔IPO项目核查不充分遭深交所监管措施。这些处罚记录为联合动力的IPO进程蒙上阴影。
实控人朱兴明父女或成最大受益者。作为汇川技术董事长兼总裁,朱兴明通过控股94.51%的联合动力间接掌握这家拟上市公司。随着联合动力成功上市,其控制的上市主体将增至两家,资本市场版图进一步扩张。但面对客户业绩波动、关联交易占比偏高、信披质量存疑等多重挑战,这家智能电动核心部件供应商的资本之路仍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