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公司即将在9月17日至18日的Connect大会上发布其首款消费级AR眼镜——meta Celeste(内部代号Hypernova),这款产品被视为智能眼镜领域的重大突破。在此之前,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已取得显著市场成功,2024年出货量突破200万副,预计到2026年将超过1500万副。
当前市场上的AI眼镜主要聚焦于轻量化设计,通常不具备显示功能,核心组件包括摄像头、音频模块、处理器和电池,重量普遍控制在40至50克之间。这类产品凭借时尚外观、第一人称视角内容创作能力以及AI辅助功能,迅速获得消费者认可。美银分析师Katherine Zhu团队指出,AI眼镜将在2025年至2027年间占据智能眼镜市场90%以上的销量,三星和苹果计划于2026年推出类似产品,进一步推动市场普及。
真正的行业变革预计从2027年开始,届时AR眼镜将逐步取代AI眼镜成为主流。与现有产品不同,AR眼镜通过光学波导和微显示器实现导航、实时翻译、信息提示等交互功能,被视为智能眼镜的终极形态。然而,这种功能升级带来显著成本提升——AI眼镜的物料清单(BOM)成本约为150美元,而双目AR眼镜的BOM成本则高达400至1000美元,其中光学波导和微显示器分别占35%-50%和30%-40%的成本比例。
美银报告预测,随着技术突破和规模化生产提升良率,AR眼镜的BOM成本有望在2030年降至400美元左右,届时其市场出货量占比将超过50%,带动智能眼镜组件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不足10亿美元飙升至2030年的超过140亿美元。这一变革将重塑消费电子硬件供应链格局,长期利润增长将集中于掌握光学波导和微显示器等核心技术的供应商。
中国供应链企业在此轮变革中占据主导地位,全球智能眼镜供应链中超过80%的供应商来自中国。在AI眼镜阶段,组装厂如歌尔股份凭借80%的全球市场份额和一站式服务能力短期受益显著。但随着市场转向AR眼镜,核心光学组件供应商将成为最大赢家。歌尔股份通过波导、微显示器到整机组装的垂直整合能力,预计到2027年AR眼镜业务将贡献9.5%的净利润。
其他受益企业包括:水晶光电作为meta几何波导方案的潜在供应商,其AR眼镜相关收入和盈利贡献预计从2025年的零增长至2027年的9%;舜宇光学作为摄像头模组和衍射波导的领先供应商,智能眼镜业务收入贡献预计到2027年增长至4%,盈利贡献达6%。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厂商在AR眼镜时代将获得更可观的利润空间。
meta的布局进一步印证行业趋势,该公司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推出单目全彩AR眼镜,2026年推出双目AR眼镜。亚马逊、字节跳动和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也在开发相关产品。美银报告强调,AR眼镜的核心组件供应商,尤其是掌握光学波导和微显示器技术的企业,将在这场供应链变革中占据战略制高点,而中国厂商已在这两个领域建立显著技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