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正迎来创新突破。华南国家植物园研究员葛学军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该机构正推动将自主研发的智能技术应用于中拉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区域生态保护效能。
作为合作重点,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发的"生命网格"(BioGrid)智能应用成为技术输出的核心载体。这款基于海量科学数据与AI算法构建的平台,具备生物物种实时观测与智能识别功能,目前已被纳入对秘鲁的技术推广计划。葛学军指出,秘鲁作为南美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其独特的生态价值与保护需求为技术应用提供了理想场景。
秘鲁的生态地位举世瞩目:该国不仅是马铃薯、甘薯等重要作物的起源中心,更完整保存着安第斯高山、亚马逊雨林和西太平洋荒漠三大典型生态系统。然而,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当地生物多样性研究长期面临资源短缺的困境,这为中秘科研合作创造了互补空间。
双方合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2010年起,中秘联合团队针对安第斯皇后凤梨开展保护基因组学研究,通过对200个样本的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揭示了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特征与濒危机制,为保护区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分子层面的深度研究,标志着拉美生物多样性保护从传统调查向现代基因组学的跨越。
十余年间,中拉科研合作网络持续扩展。在厄瓜多尔,联合科考队深入热带云雾林与帕拉莫高山植被区,系统记录特有物种分布;在秘鲁,双方共同构建的生物资源数据库已收录大量基础生态数据。葛学军特别提到,南美地区拥有超过11万种高等植物,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其生物多样性丰富度远超热带非洲与亚洲。
当前拉美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气候变化导致的安第斯冰川消融,正深刻改变着高山生态系统,威胁着当地农业用水安全与物种生存。葛学军分析指出,拉美国家在基因组学研究、智能监测系统开发等领域仍存在明显短板,这制约了生态保护措施的精准实施。
针对这些痛点,AI技术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葛学军介绍,集成遥感技术的AI模型可实现栖息地动态监测,自动识别森林、湿地等生态类型,实时追踪非法采矿、农业扩张等人为活动。这种近乎实时的监测能力,将为生态恢复项目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显著提升保护决策的科学性。
技术赋能正在重塑科研合作模式。通过智能设备与云端平台,公众参与数据采集的门槛大幅降低,物种识别效率得到质的提升。葛学军强调,这种"科技+公众"的协同机制,将为应对中拉共同面临的生态挑战提供长效解决方案,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智能化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