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又来了!这个以幽默方式呈现科学研究的奖项,今年迎来了第35届“首届”盛会。正如有人总把熬夜说成最后一次,这个奖项的“首届”标签也成了让人会心一笑的经典梗。
今年的奖品颇具戏剧性。往届获奖者曾收到过面值十万亿的津巴布韦币,实际价值不过几毛钱人民币。但今年主办方无奈宣布,由于这种货币价格暴涨,他们只能改送更实用的奖品——一张湿纸巾。这种反差让不少人感叹:科研的幽默感,果然连奖品都不放过。
文学奖的得主是William B Bean,他用35年时间完成了一项看似“无聊”的研究:在自己的左手大拇指上刻标记,记录指甲的生长速度。35年间,他只在450个月里忘记了两次。最终他发现,人老了指甲会长得更慢,年轻时每天长0.123毫米,到67岁时只剩0.095毫米。他还发现,生病会减缓指甲生长,而爱咬指甲的人,指甲反而长得更快。至于为什么能拿文学奖?因为他在论文中写道:“指甲是一个缓慢移动的角蛋白记录仪,在时间的横坐标上衡量着年龄。”
生物学奖被日本团队摘得,他们用“给牛画斑马纹”的方式解决了养牛户的烦恼。研究者发现,斑马的条纹可能是为了防蝇叮咬,于是给几头日本和牛涂上了黑白条纹。结果,这些“斑马牛”身上的苍蝇数量和甩尾驱虫次数明显减少。更有趣的是,团队成员去领奖时还穿上了斑马纹衣服,甚至带了几只苍蝇当“道具”。有人调侃,这证明游戏里的“皮肤加成”理论在现实中也有道理。
儿科学奖的研究则和“蒜香母乳”有关。研究者让8位哺乳期母亲服用大蒜胶囊,然后观察婴儿的反应。他们发现,母亲摄入大蒜2小时后,母乳的气味达到峰值,而婴儿在这段时间里吸吮得更积极,胃口也更好。研究团队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母乳评估小组”,由成人闻母乳样本确认气味变化。有人开玩笑说,带娃的家长如果怕孩子饿,或许可以试试多吃蒜。
化学奖的获奖研究更让人意外。科学家提出,往食物里添加聚四氟乙烯(不粘锅涂层材料)粉末,可能帮助减肥。他们的逻辑是,胃通过体积和重量判断饱腹感,而不是卡路里。特氟龙耐胃酸、无味道、不吸收,吃进去什么样,排出来还什么样。实验中,给大鼠喂了含25%特氟龙粉末的饲料,90天后大鼠真的瘦了。不过研究者也提醒,这种材料对人体的安全性尚未确定,别急着模仿。
其他研究同样无厘头。比如意大利团队发现,蜥蜴只吃带四种奶酪的披萨,其他口味一概不碰。和平奖的得主则研究了喝酒和外语能力的关系,发现酒精有时能让人更流利地说外语。有人回忆,自己有个内向的朋友,喝醉后飚了半小时外语,仿佛喝了“真洋酒”。
这些研究看似搞笑,背后却藏着科学逻辑。无论是给牛画斑马纹,还是研究蒜香母乳,都在用幽默的方式探索正经问题。它们提醒我们,科学不一定总是严肃的,有时候,换个角度,也能发现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