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一系列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集中亮相。从可贴附于手机的卡片式录音翻译设备,到通过空气振动演奏的感音架子鼓,再到基于AI的甲状腺结节智能诊断系统,这些应用不仅展现了技术的多样性,更折射出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趋势。
在博览会现场,AI技术的落地场景引发广泛关注。以跨境电商为例,参赛团队开发的智能座舱系统能实时识别东盟多国语言,数字果园方案则通过物联网设备实现作物生长的精准监测。据统计,自7月启动的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吸引了3300余支中外队伍参与,在智慧口岸、跨境物流等领域形成47个创新解决方案。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苏鸿指出,广西虽在算力资源上不及一线城市,但凭借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正在培育适配东盟市场的垂直领域大模型。"我们通过整合跨境贸易、热带农业等特色数据,开发出能理解东南亚方言的语音交互系统,这类技术已开始在越南、泰国企业试点。"
当前AI应用仍面临现实挑战。在工业制造领域,虽然"车找工位"等标准化任务已实现自动化,但处理倾斜零件的智能抓取、动态路径的实时优化等复杂场景,仍需提升机器的感知与决策能力。医疗诊断、金融风控等关键领域对误差的容忍度近乎为零,这要求AI系统在数据采集、算法优化和系统集成方面持续突破。
上汽通用五菱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典型案例。该公司历时6年完成20项设备协议的标准化改造,通过EODP中央调度系统将16个"智能岛"连成网状生产网络。这种创新使传统流水线转变为平行作业模式,生产效率提升33%的同时,将订单交付周期从45天压缩至7天。项目负责人黄燕清强调:"智能制造不是单个环节的优化,而是全链条的数字化重构。"
从消防领域的智能预警系统,到支持多语种实时互译的政务平台,AI技术的可靠性正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不断验证。在医疗场景中,影像数据与病理知识的深度融合使辅助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2%;在跨境合作方面,语言互译模型的优化让中国与东盟企业的商务谈判效率提高40%。这些进展表明,人工智能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对具体行业痛点的精准解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