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近日发布公告,小米汽车宣布对已售出的11.69万辆SU7标准版车型实施召回。此次召回涉及自上市以来生产的全部标准版车型,占该车型累计销量的34.4%。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召回并未出现传统意义上的质量缺陷投诉,官方记录显示仅收到4次相关索赔申请,且未发生任何事故或人员伤亡。
召回公告显示,问题集中在L2级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特定场景识别能力。当该功能开启时,部分车辆在极端特殊路况下可能存在预警或处置不足的情况,若驾驶员未及时介入操作,理论上存在增加碰撞风险的可能性。与常规召回不同,此次解决方案仅需用户完成车机系统OTA升级至Xiaomi HyperOS 1.10.0版本即可消除隐患,无需前往4S店进行硬件更换。
小米汽车官方微博同步发布的第191期"答网友问"专栏,详细解释了此次升级的技术细节。新版本系统重点优化了辅助驾驶功能的场景识别算法,特别针对复杂路况下的决策逻辑进行强化。据技术文档披露,升级后的系统在施工区域、异形障碍物等特殊场景的响应速度提升37%,误判率下降至0.8%以下。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此次看似常规的OTA升级被定义为"召回",折射出智能汽车监管体系的重大转变。追溯至今年初的智驾事故,虽然责任认定尚存争议,但已促使监管部门加速完善相关标准。8月中旬,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所有OTA升级必须完成备案程序,严禁推送未经充分测试的软件版本。
新规要求企业建立完整的软件版本管理系统,每项升级需提交功能变更说明、测试报告及风险评估文件。特别强调不得通过OTA方式掩盖产品缺陷,违规企业将面临销售额1%-5%的罚款。某车企合规总监透露,目前主流厂商均已建立三级测试体系,单次升级的测试里程普遍超过50万公里。
在技术标准制定层面,多项关键规范正在推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本月发布的团体标准,首次明确了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事故责任判定框架。根据规定,高速NOA功能激活状态下发生的事故,若首次碰撞前3秒内系统存在控制操作,且不属于特定豁免场景,则需承担主要责任。数据管理方面,要求采用区块链分布式存储技术,确保事故数据72小时内完成云端上传。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正在征求意见的L2级辅助驾驶强制性国家标准,预计最快2026年初实施。该标准首次对领航辅助系统进行分级定义,高速NOA与城区NOA分别设定23项和31项功能指标。试验方法部分规定,每款车型需完成不少于72小时的实车道路测试,涵盖弯道半径、交叉路口等12类典型场景。特别增加的施工区、两轮摩托车等动态障碍物测试,要求在最高设计车速下完成验证。
配套措施方面,新标准强制要求建立驾驶员监测系统,包括生物特征识别和操作行为分析。对于频繁出现危险操作的用户,系统需启动分级限制机制,最高可暂停辅助驾驶功能使用。数据记录装置被要求存储最近180天的关键参数,采样频率提升至每秒10次,确保事故追溯的完整性。
这场监管升级正在重塑行业生态。某新势力车企研发负责人表示,其团队已将测试周期延长40%,并新增23个极端场景验证项目。保险行业同步调整费率模型,安装数据记录装置的车型可获得最高15%的保费优惠。消费者调研显示,超过65%的受访者认为严格的监管标准能提升对智能驾驶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