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气”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是铁锅高温下食材散发的焦香,也有人觉得是火候与颠勺共同激发的美拉德反应。这种难以用数据衡量的中餐灵魂,在9月引发了一场科技与传统的深度对话——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与橡鹿机器人董事长杨建成,通过一场直播试吃活动,让“人类大厨”与“AI炒菜机器人”展开了一场关于风味的较量。
这场以“人类大厨与AI炒菜机器人谁能复刻中餐‘锅气’”为主题的直播中,周鸿祎展现了他鲜为人知的一面:这位以AI技术见长的企业家,不仅对美食有着严苛的挑剔,更为了这场“人机厨艺对决”特意空腹数小时。试吃环节中,他坦言:“作为资深吃货,我几乎尝不出机器人炒菜和人类大厨的区别,这说明技术已经达到了实用阶段。”针对“机器人炒菜有机械味”的质疑,他直言:“就像早期大模型被诟病‘AI味’过重,但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超想象。炒菜机器人的学习能力会让它不断优化,最终做出更符合大众口味的菜品。”
橡鹿机器人作为国内商用炒菜设备的领军企业,其发展逻辑直指餐饮行业痛点。创始人杨建成曾任职香格里拉集团CTO,深谙中餐后厨的困境:全球范围内厨师招募困难,高温高湿环境导致人员流失率高。自2021年成立以来,公司避开“通用机器人”赛道,专注研发商用场景的专用设备。通过毫米级控温、精准投料等技术,其产品实现了3分钟出餐的效率,且能保证“万台设备同菜同味”“单台设备万次炒制无差异”,为连锁餐饮标准化提供了关键支持。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模式的市场价值。杨建成在直播中透露,橡鹿机器人累计出货量已接近1万台。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设备正在重塑餐饮业的运营逻辑:人力成本降低的同时,菜品标准化程度大幅提升;后厨环境改善后,油烟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得到缓解;而机器人承接重复性工作后,人类厨师得以专注创意研发与技艺传承。
周鸿祎进一步指出,这项技术正在破解餐饮业的“不可能三角”:“消费者既希望吃到现炒现做的热乎菜,又对预制菜存在偏见;餐厅则面临厨师短缺与人力成本高企的双重压力。如果将机器人现炒与预制菜结合,既能满足消费者对‘新鲜’的需求,又能利用预制菜的供应链优势,实现企业、消费者与技术的三赢。”
对于预制菜与机器人现炒的关系,杨建成给出了更具体的解释:“两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比如茄子需要提前油炸定型,这种场景下预制环节必不可少。消费者真正在意的是食材是否新鲜、烹饪是否卫生、口味是否达标。机器人模式的独特性在于,它能实现个性化调整——直播中周鸿祎现场调制的‘专属口味’,普通用户也能轻松复现,这大大降低了烹饪门槛。”
这场对话并未陷入“机器取代人类”的焦虑,而是描绘出一幅协作共生的图景:机器人负责标准化、高效率的烹饪环节,将人类厨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而大厨则专注于创新菜式开发、传统技艺保护,甚至可以将秘制配方输入机器人数据库,让地域风味通过技术触达更广泛的消费者。杨建成提到的“123公式”正是这一模式的体现:一名操作员管理两台设备,即可达到三名厨师的产能,这为餐饮连锁扩张提供了关键支持。
直播尾声,两位嘉宾将话题延伸至产业生态层面。周鸿祎建议,炒菜机器人不应止步于设备制造,而需构建覆盖配料供应、净菜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杨建成透露,公司计划在四季度推出月租制商业模式,整合上游食材供应与下游设备服务,进一步打通餐饮业全链条。
当镜头关闭,机器人清洗锅具的机械声与人类厨师整理灶台的动作在直播间交织,空气中残留的菜香仿佛在诉说一个真相:在餐饮变革的浪潮中,没有绝对的赢家或输家,只有技术与传统在碰撞中寻找新的平衡点。如今,炒菜机器人正以“新工具”的身份融入厨房,而人类厨师的经验与机器的效率,终将共同书写餐饮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