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领域再度因软件问题引发关注,小米汽车因辅助驾驶功能隐患宣布大规模召回。此次召回涉及2024年2月至2025年8月生产的116,887辆SU7标准版车型,成为该品牌年内第二次因软件缺陷采取的补救措施。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信息,本次召回针对L2级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的识别缺陷。当系统开启时,若遭遇特殊路况可能无法及时预警,导致碰撞风险上升。小米汽车将通过OTA技术远程升级软件,优化速度控制策略并新增动态车速功能,旨在提升辅助驾驶的可靠性。
这并非小米首次因智能驾驶问题启动召回程序。今年初,该品牌已对30,931辆SU7实施召回,原因涉及智能泊车系统的静态障碍物探测异常。两次召回均采用远程升级方式,无需车主到店维修,这种处理方式已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典型特征。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召回总量达1123.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四成。通过OTA方式实施的召回达19次,涉及车辆406.8万辆,同比增长246.8%。特斯拉中国年初的120万辆召回案例,同样采用软件升级解决后视摄像头和转向系统问题。
监管层面早已明确OTA召回的合规要求。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汽车远程升级技术召回监管的通知》规定,车企采用OTA服务时必须向主管部门备案。这种技术手段虽能快速修复缺陷,但并未改变召回的法律性质,企业仍需承担产品安全责任。
市场对小米此次召回反应平稳,部分消费者认为远程升级减少了时间成本。但行业观察者指出,频繁的软件问题暴露出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度不足。小米汽车在战略层面高度重视该领域,2021年通过投资纵目科技布局自动驾驶技术,2023年更宣布投入47亿元研发全栈自研系统。
尽管技术团队规模达3000人,小米的智能驾驶推进仍面临挑战。今年3月,一辆SU7在高速路段发生致死事故,当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时速达116公里。这起事件引发公众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质疑,促使小米在5月将订购页面中的"智驾"表述改为"辅助驾驶",强调驾驶员需保持关注。
企业并未因挫折放缓技术迭代。7月与英伟达的合作披露,显示其在自动驾驶软件领域的持续投入。当前实施的OTA召回,正是针对高速领航功能的安全强化措施。虽然官方未确认3月事故车辆是否在此次召回范围内,但技术改进的紧迫性已不言而喻。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新阶段,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成为关键命题。小米汽车的案例折射出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既要通过快速迭代保持竞争力,又需建立足够可靠的技术体系赢得消费者信任。这场关于智能驾驶的信心重建,正在考验每个参与者的技术实力与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