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剧烈的洗牌过程,从最初的“野蛮生长”逐步转向“优胜劣汰”。曾经备受瞩目的造车新势力阵营中,威马、哪吒、高合等品牌因经营困境一度被视为“出局者”。然而,近期这些品牌却相继传出重启运营的消息,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资本与战略投资者的介入,让这些“沉寂”的品牌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从行业逻辑来看,资本选择重启这些造车新势力,本质上是资源再配置的结果。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竞争激烈,但仍是政策支持力度大、增长潜力高的朝阳领域。相较于从零开始打造新品牌、申请资质和搭建供应链,通过并购重组盘活现有资产显然更具效率。尤其在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拥有基础条件的“非头部”企业,可能成为整合浪潮中的突破者。这种模式既避免了重复建设,也为市场注入了差异化竞争的可能。
退赛品牌手中仍握有关键资源。首先是造车资质的稀缺性。2023年国家全面收紧资质审批后,这一资源成为行业“硬通货”。新入局者需面对严格的审批流程和漫长的等待时间,而通过收购现有品牌可快速获得资质,为后续生产销售铺平道路。其次是产能布局的优势。以哪吒汽车为例,其曾拥有浙江桐乡、江西宜春和广西南宁三大生产基地,总年产能达30万辆,配备现代化设备和成熟供应链。复活后,这些产能可快速恢复生产,满足市场需求。
品牌与市场影响力也是重要资产。哪吒、威马等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积累了一定口碑和消费者认可度。复活后,可借助原有市场基础降低推广成本,快速打开局面。例如,哪吒汽车在东南亚市场已建立销售网络,复产后可迅速重启海外业务。
尽管“复活”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但真正实现可持续重生仍面临严峻挑战。最直接的障碍是巨额负债。威马、哪吒等企业停摆前普遍存在资金链断裂问题,拖欠供应商货款、员工薪资和经销商返利等现象普遍。新资本注入后,首要任务是偿还历史债务和解决法律纠纷,这将极大消耗可用资金,压缩研发、营销和渠道重建的投入。若债务重组不彻底,企业将长期背负沉重包袱,难以轻装上阵。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组织能力的重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硬件资产,更在于人才团队与组织文化。长期停产后,核心研发、生产和管理人才大量流失,团队士气低落,组织架构涣散。即便新资本吸引部分旧将回归或引入新团队,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建高效管理体系、凝聚团队战斗力、恢复生产节拍,都是巨大考验。供应链关系也需重新建立。长期欠款可能导致供应商不愿恢复供货,或要求预付款、提高价格,直接影响生产成本与交付能力。
威马、哪吒、高合等品牌的“复活”,是新能源汽车赛道吸引力与资源再配置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如何实现可持续重生,仍需接手者解决债务、人才和供应链等多重难题。这场“复活”实验,不仅考验着资本的耐心,也考验着企业重建核心竞争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