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院士解密:探索小行星奥秘,为何要实施撞击与防御计划?

   时间:2025-09-22 06:44:50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于2032年撞击地球的消息,曾引发全球关注。就在今年9月3日晚,另一颗近地小行星2025 QD8在距离地球21万公里处掠过,其直径约38米,飞行速度达每秒12.5公里。这些事件让公众对小行星的威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凸显了人类构建小行星防御体系的紧迫性。

太阳系中,除了八大行星,还分布着数十亿颗小行星。它们是太阳系形成初期的残留物,被称为“太阳系建筑基石”。根据轨道特征,小行星可分为近地小行星、主带小行星、特洛伊小行星等多个类型。其中,近地小行星因轨道与地球接近,被视为对地球最具潜在威胁的天体。联合国已将小行星撞击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二十大灾难之一。

历史上,小行星撞击曾造成严重后果。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75%物种灭绝。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摧毁了20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上空发生小行星爆炸,约1500人受伤,3000栋房屋受损。这些事件表明,虽然高破坏性撞击概率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人类对近地小行星的监测仍存在不足。截至2025年3月,已发现的近地天体达38171颗,但完成轨道编目的仅占1%。2025年初,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撞击概率一度升至3.1%,引发全球震动。这凸显了提升监测能力的重要性。

中国国家航天局已启动近地小行星探测与防御工程论证。科学家提出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整合地基光学望远镜、雷达和天基观测设备,形成多手段协同的监测网络。同时,计划建立“动能撞击为主、多技术互补”的处置能力,制定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库,确保“发现即有预案、风险即能应对”。

2027年前后,中国计划实施首次小行星在轨处置演示验证任务。该任务将对距地球约1000万公里的小天体进行动能撞击,目标使其产生每秒3至5厘米的速度增量,从而改变轨道。任务还将全程观测撞击过程,获取关键数据,并评估撞击效果,验证动能撞击技术在100年内消除撞击风险的有效性。

小行星不仅是潜在威胁,也是宝贵的资源库。它们富含铁、镍、铂族金属和水冰等资源。金属质小行星如灵神星,含有大量金、镍等贵金属;碳质小行星蕴藏水资源,可用于生产推进剂和生命保障物资;硅酸盐质小行星的矿物可作为太空建筑原材料,降低从地球运输材料的成本。

国际上已开展多次小行星探测与资源开发任务。2003年,日本隼鸟号探测器首次实现小行星采样返回。2012年,中国嫦娥二号探测器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拍摄高清晰度照片。2014年,日本隼鸟二号带回“龙宫”小行星样本。2023年,美国对“贝努”小行星完成采样返回,并发射“灵神星号”探测器详查含金小行星。2025年5月,中国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目标是对近地小行星采样返回。

小行星资源开发具有重大经济价值。据估算,目前探测较充分的约1000颗小行星中,700余颗单颗价值超过100万亿美元。未来30年,主带小行星资源开发价值预计超过7万亿亿美元。随着空间核能源、量子技术和具身智能等新技术突破,小行星资源开发将向智能化、低成本和商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成为深空经济的重要支撑。

构建小行星防御能力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中国作为航天大国,有责任贡献智慧和力量,系统构建探测与防御体系,与世界共同守护地球家园。同时,通过探测与资源开发,小行星有望为人类打开太空资源利用的新篇章。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