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DI推出两款人形机器人关键产品 携手多方破解产业规模化落地难题

   时间:2025-09-22 15:59:13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全球科技产业正迎来新一轮变革。这一领域不仅承载着工业智能化的未来,更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作为全球半导体领域的领军企业,ADI已将自动化与机器人业务定位为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计划到2030年实现该领域收入翻倍,其中人形机器人赛道单台设备搭载的芯片价值预计达到当前AMR设备的十倍。

在技术合作层面,ADI与NVIDIA的深度合作引发行业关注。双方依托Jetson Thor平台,将ADI的边缘感知、精密运动控制等技术,与NVIDIA的计算能力、仿真工具深度整合,构建起从研发到部署的完整解决方案。这种软硬件协同创新模式,为机器人实现复杂场景下的推理能力提供了关键支撑。

产品创新方面,ADI近期推出的多圈传感器ADMT4000与单片伺服驱控芯片TMC9660具有突破性意义。ADMT4000作为首款单芯片多圈位置传感器,采用磁性纳米导线技术,通过检测磁畴壁位移实现46圈绝对测量,精度达±0.25°,且无需备用电池或机械齿轮。其独特的断电位置保持功能,确保系统重启后无需重新校准,完美适配机器人关节的连续运动控制需求。

TMC9660芯片则通过高度集成化设计重新定义了伺服驱动标准。该芯片内置MCU、三环控制器、智能栅极驱动器等模块,开发者仅需外接功率器件即可构建完整驱动系统。其硬件FOC功能与100kHz环路控制能力,使机器人能够实现微米级运动精度,特别适用于对动态响应要求严苛的场景。

针对产业落地难题,ADI技术副总裁陈宝兴提出"AI+物理智能"融合的发展路径。他指出,当前制约机器人量产的核心问题在于环境适应能力不足、控制精度有限以及系统协同性差。为此,ADI正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仿真训练平台,将传感器模型集成至NVIDIA Isaac Sim环境,生成海量训练数据以解决实际场景数据匮乏的问题。在硬件层面,公司重点研发抗干扰能力强的磁耦合触觉传感器和低延迟电机控制器,为机器人提供更可靠的物理感知基础。

市场订单数据印证了产业爆发趋势。国际方面,Figure AI的"机器人制造机器人"工厂年产能将达1.2万台,特斯拉Optimus计划年内生产5000-1万台。国内市场同样表现活跃,优必选中标9051万元汽车行业订单,智元机器人收获富临精工数千万元合同,宇树科技G1机型预计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产品。这些商业化进展表明,人形机器人已从实验室走向小批量生产阶段。

财务数据显示,ADI在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79.43亿美元营收。尽管工业板块收入占比有所下降,但人形机器人相关业务正成为新的增长极。凭借单芯片解决方案、高精度传感器以及高效连接技术,ADI有望在工业、汽车等传统领域之外,开辟出第五大战略市场,成为推动机器人产业化的关键技术供应商。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