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在二手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冷遇,这一现象不仅在北京花乡二手车市场显现,更在全国多地车商中引发共鸣。作为亚洲规模领先的二手车交易集散地,北京花乡市场内近万辆在售车辆中,小米SU7与YU7两款车型几乎难觅踪迹,仅有的几辆展示车也早已名花有主,车商直言“现在收小米就是亏本买卖”。

价格波动成为车商拒收的核心原因。多位从业者透露,小米新车交付周期过长导致市场流通量稀缺,而二手车价格却因供需失衡频繁跳水。“上周25万收的SU7,这周市场价就跌到23万,卖一辆亏两万。”某车商展示的交易记录显示,一辆行驶仅7个月的SU7 Ultra,标价44万仍无人问津,较新车上路价缩水近20万。更棘手的是,车主因车商报价过低普遍选择观望,进一步加剧了车源紧张。
消费群体错位则放大了销售困境。传统二手车市场以中老年、价格敏感型客户为主,与小米主打的年轻科技客群存在显著代际差异。“摆上小米根本没人问,中老年客户更在意空间和油耗。”某车商指着展厅内的大众、丰田车型表示,这类实用型车辆日均咨询量超10次,而小米展车日均接待不足1人。社交媒体上,多地车商发布类似感慨:“二十多台小米压手里,卖不动也不敢进新货。”
新车市场的连锁反应同样显著。原本需加价上万元的小米订单,如今在二手平台仅标价2500至3500元,且越临近提车日价格越低。多位卖家坦言,即使承担数千元亏损也要尽快脱手,而车商群体已集体暂停回收订单。“现在收订单等于接烫手山芋,提车后二手车价可能更低。”某车商展示的订单交易群截图显示,近期转让信息日均超50条,但成交率不足5%。
安全争议成为压垮车商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成都SU7严重碰撞事故中,电子车门锁无法开启的问题引发行业震动。尽管多款新能源车采用类似设计,但小米作为舆论焦点,其安全性遭到广泛质疑。“我们都怕车过度宣传,更怕起火事故,现在收车必须压价30%以上才敢考虑。”某车商的担忧得到同行普遍认同,社交平台上“不敢收小米”的言论屡见不鲜。

监管层面的动作加剧了市场观望情绪。工信部近期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标准征求意见,拟规定所有车门必须配备机械释放功能,确保断电或碰撞后仍可徒手开启。这一举措直指电子车门锁的安全痛点,也让车商对小米等采用类似设计的车型更加谨慎。“如果新规落地,现有车型可能面临改装成本,谁敢现在大量收车?”某车商的质疑代表行业普遍心态。
专家分析指出,小米当前困境源于战略误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李颜伟认为,小米过度依赖手机行业的成功经验,低估了汽车行业的复杂性,在安全与成本间倾向后者,导致隐患随销量增长集中暴露。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小米汽车销量达26.6万辆,同比激增296%,但纯电市场份额仅4.88%,远低于头部品牌。“若不能尽快解决安全争议,SU7销量可能下滑,市场份额将被竞争对手蚕食。”
对于车商而言,口碑反转是决定是否收车的关键。北京花乡市场某车商表示:“只要消费者认可小米的安全性,价格能稳住,我们随时可以进货。”这种等待心态在行业普遍存在,而小米能否通过技术升级和舆情管理重塑形象,将成为其突破二手市场困境的核心命题。当交付周期、价格波动与安全争议交织,这场寒潮或许正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狂热回归理性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