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正成为科技行业的新焦点,多家企业纷纷入局,试图在这一新兴领域抢占先机。据业内人士分析,AI眼镜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重要的个人移动终端。根据功能划分,AI眼镜主要分为音频型、拍摄型和显示型(AI+AR)三大类。今年上半年,国内AI眼镜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分别达到49.4万台和66.4万台,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16%和146%。
手机厂商是这一赛道的重要参与者。星纪魅族于9月中旬发布首款AI拍摄眼镜StarV Snap,小米则在今年6月推出首款AI眼镜产品。华为作为较早布局的企业,2021年便推出搭载HarmonyOS的智能眼镜,并于今年4月推出升级款,支持实时翻译等功能。互联网巨头同样积极投入,百度去年11月发布全球首款搭载中文大模型的AI眼镜,具备第一视角拍摄、实时问答等功能;阿里巴巴自研AI眼镜已完成研发,预计年内发布,号称在交互体验、显示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字节跳动也被曝正在研发AI智能眼镜,或将集成类似豆包模型的AI功能。
除头部企业外,国内涌现出一批AI眼镜创业公司。雷鸟创新、李未可、Rokid等企业各具特色,其中Rokid的AI眼镜Rokid Glasses因在杭州某大型活动上作为提词器使用而引发关注,该公司也被业内称为"杭州六小龙"之外的第七家创新企业。
尽管参与企业众多,但当前AI眼镜的功能仍较为基础。IDC分析师指出,现有产品主要集中于语音交互、信息显示、拍摄、翻译和导航等简单功能,在交互方式、显示技术、AI融合和应用生态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例如,主流产品在重量、续航和散热等基础体验上存在短板,应用生态缺乏不可替代的"杀手级"应用,导致多数功能可被手机等设备替代。
产业链企业近期密集披露业务进展。蓝思科技表示,作为北美及国内多家头部AI眼镜品牌的核心供应商,公司已实现从功能模组到整机组装的全流程覆盖,预计AI眼镜将成为未来重要增长点。立讯精密透露,在AI眼镜领域,从零组件到整机产品均有广泛布局,目前约三分之一的AI眼镜整机品类由其提供支持。在显示技术方面,水晶光电指出,反射光波导和表面浮雕光栅是两大主流路线,行业需等待高性能、低成本的量产方案成熟,公司聚焦反射光波导技术,有信心解决量产问题。瑞芯微和波长光电则披露了订单情况,前者表示RV系列视觉芯片已应用于AI眼镜,后者上半年相关产品收入达803万元,超过去年全年。
业内专家认为,AI眼镜的普及仍需克服多重挑战。硬件层面,重量、续航和散热等问题亟待解决;应用生态方面,需开发更多专属应用;供应链技术升级、成本优化、多模态交互成熟度和隐私安全防护也是关键。专家预计,优化这些问题需要经历试错和技术迭代周期,至少需要3-5年时间。随着技术进步,AI眼镜有望从单一的音频拍摄工具升级为多功能个人生活助理,应用场景也将从早期尝鲜者扩展至运动健康、移动办公、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