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近日发表文章指出,苹果公司在最新秋季产品发布会上,选择将宣传重心从人工智能领域转移至iPhone 17的硬件创新,这一策略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在AI开发方面进展缓慢,但通过强化工程设计与用户体验,苹果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
回顾去年iPhone 16的发布,市场曾对其寄予厚望,认为这将开启由Apple Intelligence功能驱动的新增长周期。然而实际表现却令人失望:AI功能的推广不仅延迟上线,且在旧款机型上的兼容性差强人意。除了屏幕尺寸的微小调整和相机按钮的营销噱头外,产品创新几乎停滞,未能激发消费者的升级欲望。
时隔一年,苹果凭借iPhone 17 Pro和17 Pro Max实现了逆袭。这两款机型被业内评价为可与iPhone 4、5、6、X和12等经典机型比肩的里程碑式产品。其成功秘诀在于回归工程本质,通过电池续航、机身耐用性、相机性能和配色等实质性改进赢得市场认可。与以往靠AI概念炒作不同,此次营销完全基于真实功能,避免了“画大饼”的质疑。
这种转变实属无奈。当前苹果的AI技术仍明显落后于谷歌、三星及中国厂商,在明年3月推出新版Siri和AI搜索功能前,已实质性退出AI竞赛。但这种战略收缩反而成为优势——在基础模型趋于同质化的背景下,苹果选择等待技术成熟后再入场,避免过早消耗资源。
市场反馈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上周五至周六,全球苹果门店迎来久违的客流高峰,iPhone 17 Pro系列成为销售主力。尽管缺乏视网膜屏或Face ID级别的突破性功能,但该机型通过纠正前代缺陷(如弃用导致发热的钛金属材质)和提升变焦、散热等核心性能,成功激发了换机需求。Pro Max版本的续航提升和前置摄像头优化,更被用户视为“跨越式升级”。
同期发布的Air系列也引发关注,但其市场表现存在不确定性。轻巧设计吸引了早期尝鲜者,但主流消费者对单扬声器配置、电池续航和定价仍存顾虑。尽管销量可能超过已停产的Plus和mini机型,但距离成为爆款仍有差距。
在假日购物季来临前,iPhone 17 Pro系列为苹果注入了强劲动力。尽管深蓝色机型出现刮擦问题,但整体升级幅度仍超出华尔街预期。这证明即便在AI设备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通过聚焦硬件本质创新,iPhone依然能巩固其作为消费者数字生活核心的地位。
当前苹果正面临多重挑战:美国市场饱和、中国需求放缓、海外扩张压力。但短期内,iPhone的市场地位仍难以撼动。按照规划,苹果将于2026年推出折叠屏机型,2027年发布全屏iPhone,而真正的考验将在2028年前后到来——届时meta、谷歌等对手的AI设备和AR眼镜可能已占据市场先机,苹果的无屏智能眼镜和桌面机器人能否后来居上,将决定其能否延续智能手机时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