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9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其中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专题论坛成为焦点。会上,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牵头,联合十余家科研机构及新型研发平台共同组建的“科学智能战略科技力量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整合理论研究、技术攻关与产业应用,推动“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及“从1到N”的产业化进程,重点促进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脑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在演讲中指出,当前社会对AI在通用问题解决和传统预测替代方面的作用存在过度期待,但其促进学科交叉、催生新科学方向及辅助重大理论验证的潜力尚未被充分认知。他强调:“AI正在重塑知识边界,但科学探索的方向始终由人类的好奇心与价值观决定。与其预测未来,不如主动创造未来。”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院士从物质科学角度提出,21世纪该领域面临的问题复杂度与研究难度显著提升,而人工智能与量子科技的突破为其带来新机遇。他特别提到,数据基础建设是实现AI与物质科学深度融合的关键,需构建高质量、标准化的科研数据体系。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吴力波围绕气候科学展开论述,认为AI正引发该领域的范式变革。她指出,AI通过感知、认知、推理与决策能力的整合,不仅重构了地球系统模型,更推动了新问题定义、资源整合、方法创新与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升级。当前挑战已从单一的气候预测转向对复杂系统演化机制的深度解析,AI的价值在于提升风险预警精度、优化政策模拟效果及完善治理路径。
论坛期间,“2025年度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十大案例成果”正式发布,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等机构联合评选。这些成果集中展示了我国在科学智能领域的最新突破。
其中,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合作开发的ChatBrain成为亮点。该智能体首次实现跨组学、跨物种的零样本细胞分类,为脑图谱研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另一项突破来自蛋白质组学领域,西湖大学、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复旦大学联合构建的MassNet数据集规模达十亿级,基于其训练的XuanjiNovo算法在性能上全面超越现有技术,显著提升了蛋白质分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