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以来,小米汽车接连陷入舆论漩涡。先是成都一辆小米SU7在碰撞后起火,多名路人参与救援时发现车门无法从外部打开,引发公众对车辆安全设计的强烈质疑。据车主透露,该车型采用半隐藏式电控门把手,断电状态下外部无法通过机械方式开启,与官方宣称的“碰撞后自动解锁”功能存在明显矛盾。
事故余波未平,武汉又发生一起类似事件。一辆小米SU7失控撞上护栏,车轮脱落飞出十余米。尽管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但连续两起事故让公众对小米汽车的安全性产生更大担忧。工信部随后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明确要求配备机械释放装置,这一监管动作被视为对小米安全设计短板的直接回应。
营销策略的争议进一步加剧了品牌危机。小米长期依赖“参数堆料”和“大字宣传、小字免责”的营销方式,在涉及生命安全议题时引发强烈反弹。例如,SU7 Ultra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售价高达4.2万元,官方宣称其具备空气动力学优化功能,但车主实测发现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差异不大。面对质疑,小米仅以“信息表达不清晰”回应,补偿方案为价值2000元的积分,与选装费用差距巨大,导致消费者集体维权。
危机公关的失误则让局面雪上加霜。成都事故发生后72小时内,小米官方未对核心质疑作出回应,仅将原因归咎于“用户未及时接管”,对智驾系统成熟度、电池防护等问题避而不谈。更引发争议的是,企业创始人雷军在事故当天仍在微博转发新车宣传图,配文“阳光下更好看”,未对受害者家属表达慰问。这种“商业优先”的态度与汽车行业应有的生命敬畏形成鲜明对比。
用户关系恶化同样不容忽视。面对SU7车主的退钱、改配诉求,小米以“重新排队30-40周”变相拒绝;242名YU7准车主因超长等车周期发起集体诉讼,也未获得满意解决方案。这些做法与其“与用户交朋友”的初心背道而驰。汽车行业不同于手机领域,质量问题可能直接威胁生命安全,小米需要以更务实的行动回应外界质疑,而非依赖口号化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