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量子计算机被视为科技领域的“未来之星”,其并行计算能力远超传统计算机。然而,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始终横亘在前——量子比特必须在接近绝对零度(-273.15°C)的极端低温下运行,否则其脆弱的量子叠加态会因环境扰动而崩溃。这一限制让量子计算机始终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走向实际应用。如今,一项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和阿拉巴马大学的研究成果,可能为这一困境带来转机。
研究团队在《先进材料》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介绍了一种新型聚合物材料。这种材料以“共轭聚合物”为基础,通过分子层面的精妙设计,实现了在室温(约25°C)下稳定存储和操控量子比特信息的能力。这一突破意味着,量子计算机或许无需再依赖庞大的制冷设备,未来有望像普通电子设备一样,在常规环境中运行。
量子比特的“叠加态”是其核心优势,但也是其最大弱点。这种状态允许量子比特同时表示“0”和“1”,从而大幅提升计算效率。然而,任何微小的温度波动或电磁干扰,都会导致量子比特“退相干”,即失去叠加态,计算结果也随之失效。传统解决方案是将量子比特嵌入金刚石或碳化硅等无机晶体的“氮空位中心”中,利用晶格结构隔离外界噪声。但这种方法仍需极低温环境,且材料成本高昂,难以大规模应用。
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有机聚合物。这类材料通常柔软易加工,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容易引发噪声,加速退相干。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团队设计了一种“供体-受体(DA)型”聚合物结构。供体单元选用“二噻吩并噻唑”,受体单元选用“噻二唑并喹喔啉”,两者交替连接,形成电子自由流动的通道。这种结构模拟了金刚石NV中心的电子特性,为量子比特的自旋状态提供了稳定基础。
为了验证设计效果,团队进行了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实验。结果显示,在室温下,聚合物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代表量子比特寿命)约为44微秒,相位记忆时间(Tm,代表相干时间)约为0.3微秒。虽然这一相干时间仍需提升,但已超过许多合成分子基材料,且是在固态下单独实现的,无需稀释在特殊基质中。团队还通过微波脉冲实验观察到了“拉比振荡”,证明了量子比特状态可被外部辐射自由操控,为量子门操作奠定了基础。
除了量子计算,这种聚合物还展现出其他潜力。实验表明,它可作为p型半导体,并稳定用于场效应晶体管(FET),空穴迁移率达到有机半导体的标准值。这意味着,传统硅基电子电路与基于自旋的量子功能可能集成在同一材料中,为混合设备开发提供新思路。电子自旋对磁场的高度敏感性,使其可用于制造室温下运行的高灵敏度传感器,应用于医疗诊断或化学反应监测等领域。
尽管这一成果为量子技术走出实验室指明了方向,但挑战依然存在。当前室温下的相干时间仍需提升数个数量级,才能实现有意义的量子计算。研究团队承认,电子自旋间的相互作用是限制因素之一,未来将通过优化供体-受体组合和分子结构,进一步延长相干时间。不过,这项研究的意义已不容忽视——它首次证明,通过化学设计,量子相干性可在常温常压下“嵌入”固体材料,为量子计算机的实用化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