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高层释放出AI战略的重大信号。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宣布,公司正将目标锁定在开发能够自我进化、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超级人工智能(ASI)领域,明确表示通用人工智能(AGI)仅是这一征程的起点。
这场以"十年"为刻度的大会,恰逢云栖大会十周年里程碑。吴泳铭提出,大模型将重塑AI时代的操作系统格局,而基于超级AI的云计算平台将成为下一代计算基础设施的核心。他预测,全球范围内最终可能形成5至6个具备主导地位的超级云计算平台,这需要企业构建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全栈技术体系。
为支撑这一战略目标,阿里巴巴宣布将加速推进三年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承诺持续追加投资。吴泳铭透露,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规模将较2022年增长10倍,这反映出公司对ASI时代计算需求的深刻判断。
在技术突破层面,阿里云CTO周靖人现场发布了7款覆盖多模态领域的大模型。其中基础模型Qwen3-Max以36万亿tokens的预训练数据量和超万亿参数规模创下新纪录,在Agent工具调用能力测试中取得74.8分,超越Claude Opus4和DeepSeek-V3.1等国际顶尖模型。同步推出的还有全模态大模型Qwen3-Omni、视频理解模型Qwen3-VL等专项模型,形成完整的技术矩阵。
针对行业关注的模型迭代逻辑,周靖人在媒体交流中指出,当前AI竞争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工程能力比拼。他强调:"模型能力的持续提升,既需要算法创新,更依赖整个技术体系的协同优化。"这种认知推动阿里过去一年保持高频模型发布节奏,形成覆盖语言、视觉、语音、代码等多维度的技术布局。
在市场竞争层面,阿里云副总裁张启披露,公司在中国AI云市场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据公开数据显示,阿里云在底层算力供给和上层服务调用的综合市场份额,已接近国内第二至第四名企业的总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通义千问采取开源策略,其实际市场渗透率被显著低估。
沙利文调研数据显示,中国500强企业中已有60%-70%部署生成式AI技术,其中阿里云的技术渗透率达53%。张启解释称:"大量企业选择在阿里云平台或自有基础设施上直接部署通义系列模型,这部分使用量未被纳入API调用统计,导致公开数据未能真实反映市场渗透情况。"
周靖人将阿里云的核心竞争力归结为"全栈自研"能力,强调公司是少数具备从芯片到算法、从基础设施到应用服务的完整技术链条的企业。他提出"三位一体"战略框架,即模型创新、智能体开发和AI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深度融合,"模型能力的较量本质是系统能力的竞争,云计算平台的竞争最终也将取决于模型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