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五年投入超千亿,小米以自研与生态破局,撕掉「组装厂」旧标签

   时间:2025-09-26 21:43:45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句广为流传的雷军语录,曾被视为互联网时代野蛮生长的注脚。而今,当小米携自研3nm芯片、SU7与YU7两款爆款车型站上1.5万亿市值高点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家曾被贴上“组装厂”标签的企业:从互联网轻资产模式到硬核科技公司的蜕变,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裂变?

2021年堪称小米的“至暗时刻”。高端化战略受挫导致营收下滑,市值缩水至5000亿区间,外界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正是在这一年,雷军做出了两个被业界视为“疯狂”的决定:重启搁置七年的芯片研发,并押上全部声誉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这就像同时供养两个大学生,每个月的学费账单都让人喘不过气。”雷军在近期演讲中如此形容当时的压力。

手机战场上的攻防战最能体现这种蜕变。当苹果iPhone17以256G内存降价千元并标配高刷屏下探5000元+市场时,小米却选择提前一个月发布小米17系列。这款跳过“16”直接命名的产品,用主板面积缩减37%却容纳超4500个元器件的技术实力,在背屏上实现了时间显示、动态通知、自拍控制甚至复古游戏等创新交互。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块需要高度定制的背屏覆盖了龙晶玻璃,成本不菲却获得供应链全力支持——五年前,雷军为AMOLED屏幕断供问题曾在一场饭局上喝光五瓶红酒向三星高管致歉。

技术突破的涟漪正在重塑产业链格局。小米17正面屏幕采用首发的新型红色发光材料,在户外强光下峰值亮度达3500尼特,较iPhone17高出17%。这种反哺供应链的创新,使得国产发光材料发光效率首次实现国际领先。电池技术同样形成代差:当苹果仍在沿用3000+毫安电池时,小米17凭借16%超高含硅量将电量提升至7000毫安,实现两天一充。影像系统上,54%体积缩减的潜望式长焦镜头,在保持性能的同时优化了握持手感,而iPhone17标准版甚至未配备长焦镜头。

汽车业务的突破更具战略意义。采用“技术+效率”策略的SU7上市后,连续九个月销量超越特斯拉Model 3,更在20万以上轿车市场占据榜首。今年6月开售的YU7,18小时内锁单量突破24万台,相当于Model Y半年的销量。这种双线压制特斯拉的态势,源于小米将起售价定在21.59万元的坚定策略——当外界猜测价格可能下探至9.9万元时,雷军直言“不可能”,用稳定价格体系维护高端定位。数据显示,SU7以88.91%的一年保值率登顶纯电车型榜首,部分车主甚至愿意等待38周提车。

这些突破的背后,是小米对技术深水区的持续探索。2014年首次造芯计划折戟后,2021年重启的芯片业务面临巨大压力。当团队担忧“会不会拖垮公司”时,雷军反问:“十年后我们是为账上多出几百亿庆幸,还是为永远失去芯片后悔?”今年5月发布的“玄戒O1”芯片,使小米成为全球第四家掌握3nm旗舰SoC设计能力的企业。这种开放合作与自主研发并重的策略,既保证了产品性能,又形成了差异化体验。

在汽车制造领域,小米超级工厂展现了系统创新的威力。这个集生产、研发、测试于一体的基地,引入超过700个机器人实现车身车间关键工艺100%自动化。雷军将造车定义为“人生最后一次创业”,这种战略决心在资源投入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过去五年研发支出累计达1020亿元,研发人员从一万余人翻倍至两万,2025年研发预算更增至300亿元。这些数字最终转化为产品力——SU7与YU7的成功,标志着小米从单一爆品向“人车家全生态”体系的跨越。

当市场仍在讨论“风口理论”时,小米已用实际行动改写了游戏规则。从被三星断供屏幕时的被动,到如今三星电子会长专程造访小米汽车工厂的主动;从被质疑“没技术”,到成为全球第四家掌握3nm芯片设计的企业;从手机市场的单点突破,到构建覆盖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家电的生态闭环——这家企业的蜕变印证了一个真理:在制造业的深水区,唯有向下扎根的技术投入,才能支撑向上生长的品牌高度。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