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AI绘就创意蓝图,人类点亮人文惊喜之光

   时间:2025-09-27 20:53:56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年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AI与设计的关系成为核心议题。当自动化工具渗透到写作、编程、艺术创作等各个领域,设计这一曾被视为人类专属的能力是否会被技术取代?与会嘉宾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在AI时代,设计的价值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因技术赋能而得到更深层次的释放。

特赞科技展台以三棵“数字之树”为视觉核心,向观众传递着“创意可计算”的理念。这家成立仅十年的企业已成为国内内容管理领域的独角兽,服务对象涵盖百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十万余家小微主体。其核心技术在于将非结构化的图文、视频数据转化为机器可解析的格式,实现高效管理与应用。今年推出的商业研究多智能体atypica.AI,能够通过自主浏览公开信息生成研究报告,甚至可以模拟《西游记》角色回答“孙悟空是否爱喝咖啡”这类延伸性问题。尽管AI能快速生成内容,但企业工作人员强调,从零到一的灵感仍需人类提供——比如提出“孙悟空与咖啡”这个问题的,必然是人类。

上海美术学院带来的“无限纹境”平台则展现了AI对传统设计的革新。用户只需输入描述文字,平台即可生成具有孟菲斯风格的纹样设计,车身色块拼接、车灯变形等创意细节均由算法完成。该平台构建了“识别-生成-编辑-应用”的完整链条,使非专业人士也能产出高原创性作品。这种技术突破正在改变传统艺术领域的创作模式,让更多人能够参与设计实践。

陶瓷行业的数字化探索提供了另一个典型案例。德国柏林设计之都团队通过3D打印技术提升瓷器生产效率,在保留手工核心环节的同时实现机械化辅助。中国云南的“滇淘智创”项目则结合陶瓷3D打印与数字化流程,对尼西黑陶、建水紫陶等传统工艺进行参数化设计实验。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获取原材料特性数据,再与AI开发、三维扫描等技术结合,使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重获生机。这种技术赋能不仅缩短了制作周期,更让传统工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汤丽萍从文化流动性的角度阐述了AI的价值。这位在多国生活的学者认为,技术进步使原本需要专业训练的创作变得触手可及。例如,普通人现在可以通过手机接入大模型自动生成朋友圈文案,或是利用数字工具将照片转化为艺术作品。她强调,文化不应被禁锢在博物馆中,而应在不同人群的互动中持续演变。

数字孪生技术则为设计师开辟了新的创作维度。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院的顾乐明指出,这项技术打破了传统设计中“图纸-原型-反馈”的线性流程,使创意在虚拟空间中得以无限次低成本验证。在昆明机场T2航站楼的设计中,团队通过大模型验证结构强度,最终实现了既美观又稳固的主体支撑方案。这种变革证明,AI能够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但如何组合这些元素形成打动人心的作品,仍取决于设计师的智慧。

当AI承担起计算与执行的重任,人类设计师的角色正从执行者转变为“指挥家”。他们不再需要亲自处理每个技术细节,而是通过设定创作方向与价值标准,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人类需求。这种转变不仅没有削弱设计的价值,反而让创意生态在技术普及的背景下迎来更大爆发。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