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城市,某大型购物中心的走廊里已响起轻微的机械运转声。与传统保洁人员推着清洁车穿梭的场景不同,这里的主角是一台造型流畅的巡扫机器人——它正以稳定的节奏完成地面清洁任务,成为商场智能化转型的最新注脚。
对于日均客流量达数万人次的商业综合体而言,清洁工作始终是运营管理的核心挑战。餐饮区的油渍、儿童乐园的碎屑、公共区域的脚印,不同功能区的清洁需求差异显著。更棘手的是,传统清洁模式依赖人工在营业间隙完成,既影响顾客体验,又难以保证清洁质量。"夜间清洁虽然时间充裕,但招工难、效率低的问题长期存在,"一位从业十年的物业管理者坦言,"人工清扫难免存在疏漏,尤其是边角区域。"
这种困境因智能设备的引入而出现转机。搭载Master2000通用具身大脑的有鹿机器人,凭借254TOPS的算力支持,实现了多传感器数据的实时融合处理。其核心优势在于环境感知能力:通过视觉识别与激光雷达的协同工作,机器人能精准识别行人、购物车甚至奔跑的儿童,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同时完成清洁任务。这种"隐形服务"模式,使设备即使在客流高峰期也能正常运作,无需中断商场运营。
24小时不间断作业是该设备最突出的技术突破。白天,机器人以补充清洁为主,重点处理突发污渍;夜间则进行系统性深度清洁,覆盖人工难以触及的区域。据商场保洁主管李女士介绍,机器人执行的标准一致性远超人工:"它不会因疲劳降低清洁质量,每个区域的清洁频次和力度都能严格达标。"
支撑这一表现的,是LPLM大模型技术构建的智能决策系统。作为第二代具身智能技术,该系统使机器人具备环境理解能力而非简单执行预设指令。当遇到儿童突然跑动或顾客遗落物品时,设备能自主调整路径并发出提示,确保安全与效率的平衡。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析长期运营数据,机器人能识别污染高发区域和时段,动态优化清洁路线。
人机协作模式的重构带来了双重效益。基础清洁工作由机器人承担后,保洁团队得以转向精细化服务:消毒高频接触区域、维护设施状态、快速响应突发需求。"现在团队更像环境管家,"李女士表示,"员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转而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顾客满意度明显提升。"这种转变也改善了员工体验,一位保洁员反馈:"工作强度降低后,我们有更多精力关注细节,职业成就感显著增强。"
该购物中心的智能化升级正在向纵深推进。基于首台设备的成功试点,管理方计划构建多机协同的清洁网络,通过云端平台实现设备调度与数据共享。物业负责人指出:"这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智慧商场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设备的运用,既体现了技术创新能力,也塑造了现代化管理的品牌形象。"
技术落地的经济性同样值得关注。通过"设备即服务"的租赁模式,商场以较低成本实现了技术升级。这种轻资产运营方式,使企业能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设备规模,避免一次性高投入带来的运营压力。在商业空间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智能化转型已成为提升服务品质与管理效能的关键路径。有鹿机器人的实践表明,智能清洁设备不仅能优化环境质量,更在重新定义现代服务业的标准——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环境维护、顾客体验与运营效率的多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