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斯坦福AI新突破:三步循环法助力计算机“理解”世界并持续进化

   时间:2025-09-28 00:29:57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斯坦福大学NeuroAI实验室的研究团队近期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开发的“概率结构整合”(PSI)系统通过模仿人类认知模式,实现了对物理世界的多维度理解与预测。这项发表于arXiv平台的研究(编号arXiv:2509.09737v1)表明,该系统能够像人类一样同时处理空间关系、运动轨迹和场景逻辑,而非传统AI仅能完成的单一任务。

研究以日常场景为例:当人类观察滚动的球时,不仅能定位当前位置,还能预判其运动路径、空间层次及与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这种综合认知能力正是现有AI系统的短板。传统模型往往局限于图像识别或内容生成,难以构建对场景的完整理解。斯坦福团队通过构建具备“工具箱”功能的系统,使机器既能感知当下,也能预测未来,并从中提炼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

PSI系统的核心在于三阶段循环机制:首先通过“概率预测”模拟多种可能结果,如同学者观察事件并推演不同条件下的发展;其次进行“结构提取”,从预测中挖掘物体运动模式、空间关联等深层规律;最后通过“整合”将新发现的知识融入系统,形成更精准的认知框架。研究团队利用1.4万亿个视频片段训练该系统,使其不仅能预测视频后续内容,还能提取光流、深度信息等计算机视觉关键指标。

在预测能力方面,PSI系统突破了传统模型的确定性局限。其采用的“局部随机访问序列建模”技术允许从任意位置开始处理信息,并根据已有部分推测缺失内容。例如,面对静止图片时,系统可生成多种动态发展方案;输入视频前几帧后,能预测符合物理规律的后续画面。更关键的是,系统具备“不确定性管理”能力,当预测置信度不足时会主动反馈,这种“诚实”特性反而提升了可靠性。

结构提取环节展现了系统的推理智慧。通过“假设-验证”机制,PSI能发现隐藏的视觉规律。以光流计算为例,系统在图像中放置虚拟“示踪剂”,通过对比有无示踪剂的预测结果,精确计算像素运动方向与速度。在物体分割任务中,系统模拟移动图像区域并观察连带变化,从而识别物体边界,无需人工标注数据。深度信息提取则通过模拟相机微小位移,根据画面变化程度推断物体远近,准确率达国际领先水平。

系统的自我进化机制是其最大创新。通过将提取的结构信息转化为新“词汇”,并与原始图像数据融合,系统构建了更丰富的“知识语言”。这种整合使控制精度显著提升——从依赖像素调整转向直接指定运动向量,生成结果更符合用户意图。同时,系统在提取结构信息时效率更高,且衍生出计算“运动概率”等新能力,例如判断静止画面中哪些物体可能开始运动,这对机器人预判环境变化具有重要价值。

实际应用场景验证了PSI系统的实用性。在视频编辑领域,系统能理解保龄球与球瓶的物理关系,当用户调整球轨迹时,自动重新计算碰撞效果并生成符合物理规律的新场景。机器人应用中,系统通过单张图片即可识别环境中可移动与固定物体,帮助制定安全操作策略。在“视觉叠叠乐”任务中,系统通过模拟移除不同物体后的场景变化,准确判断结构稳定性。新视角生成任务则展示了系统的三维理解能力,能根据单一视角生成合理的新角度图像,正确处理遮挡与深度关系。

技术层面,PSI系统实现了多重创新。其统一性架构打破了“专用工具”模式,用单一机制处理多种视觉任务;序列建模的灵活性允许任意顺序处理信息,提升效率与准确性;概率建模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提供多种可能性及概率,增强实际应用可靠性;零样本学习能力使系统无需专门训练即可完成新任务;循环改进机制则确保系统持续自我优化。

尽管潜力巨大,PSI系统仍面临挑战。训练所需的庞大计算资源限制了普及速度,但硬件发展与算法优化有望缓解这一问题。结构发现的自动化程度需提升,目前系统主要提取预设结构类型,未来需实现自主发现新规律。长期记忆机制的缺失限制了处理长时间序列的能力,而语义类别整合的不足则影响了高级概念处理。不过,该系统的方法论具备跨领域应用潜力,理论上可扩展至音频、文本等数据类型。

问答环节中,研究人员解释了PSI系统的核心优势:通过预测-提取-整合的循环,系统不仅能“看到”世界,更能“理解”运行规律并持续学习。与传统AI需为不同任务训练独立模型不同,PSI的统一机制和自我进化能力代表了AI发展的重要方向。尽管目前主要应用于视觉领域,但其学习机制可能对整个人工智能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技术向更接近人类智能的方向发展。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