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成式引擎优化(GEO)服务商Profound近日宣布完成3500万美元B轮融资,由红杉资本领投。此前,该公司已于同年6月完成20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凯鹏华盈及英伟达风险投资部门NVentures。这一系列融资动作将GEO工具在营销领域的战略价值推向风口浪尖,成为行业关注的新焦点。
生成式AI的崛起正在重构数字服务生态。相较于传统搜索引擎“关键词输入-链接输出”的单向模式,AI搜索通过多轮对话捕捉需求、整合信息并直接生成答案,实现了从信息筛选到问题解决的范式转变。贝恩公司研究显示,80%的消费者在40%以上的搜索场景中依赖AI摘要,导致自然流量减少15%-25%。极光月狐数据显示,主要AI搜索工具的渗透率与月活用户数在过去一年呈现爆发式增长,“零点击”获取信息的模式正逐步占据用户心智。
在搜索行为变迁的背景下,传统SEO(搜索引擎优化)的局限性日益凸显。GEO作为针对AI搜索工具的内容优化策略,通过技术手段确保品牌信息在用户提问时被优先检索并整合为答案,成为品牌触达用户的新路径。其与AI搜索引擎的结合,有效填补了品牌在AI时代的营销缺口,重构了信息传播的逻辑链条。
GEO与SEO的差异体现在多个维度:从作用位置看,GEO聚焦于传统搜索引擎摘要及AI搜索结果,而SEO主要影响搜索结果页面的广告位;从目标看,GEO追求被DeepSeek、豆包等AI平台引用整合,SEO则致力于提升品牌网页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的排名;从工作流程看,GEO优化内容以适配AI大模型检索,SEO则优化网页结构以被搜索引擎爬虫抓取;从效果评估看,GEO关注引用频次,SEO更重视排名位置。尽管如此,GEO仍基于SEO逻辑发展,在监测品牌引用指标、诊断竞对表现等方面延续了SEO的监测框架,仅在平台与策略上作出调整。
当前,AI回答与搜索框的绑定日益紧密,GEO对品牌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传统搜索引擎仍是用户主要工具,SEO的地位短期内难以被取代。GEO实际上是对SEO的策略升级,通过精准分析搜索意图、自动化生成内容及优化结构,提升网页被AI大模型检索的概率。二者协同使用时,品牌的营销效果可达最优。随着AI搜索工具的成熟及用户渗透率的提升,品牌在GEO与SEO的投入比例将逐渐向GEO倾斜。不过,受大模型“幻觉”问题影响,AI搜索的可靠性仍需验证。
GEO赛道已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参与者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专注GEO的服务商,多为2024年后成立的初创企业,如美国的Profound、RankScale、Otterly等,以及中国的PureblueAI清蓝、模力指数,欧洲的Superlines、Peec AI等。这些企业依托顶级投资机构或头部AI营销企业的支持,提供从数据追踪、表现诊断到内容优化的全流程服务。二是布局GEO模块的AI营销企业,这类企业凭借技术能力或SEO服务经验,在客户资源与品牌数据监测方面具有优势。三是向GEO内容营销延伸的AI写作工具企业,如国外的Writesonic、Frase等,虽在策略模仿分析上表现突出,但全行业品牌监测能力仍有待提升。
目前,GEO市场呈现“初创企业快速扩张+传统企业稳步跟进”的分散态势。初创企业通过差异化战略抢占赛道,传统营销企业则依托存量客户发展增量业务,例如在原有“关键词排名”服务基础上,新增“AI搜索首屏问答占位”“商品详情页生成式内容优化”等增值服务。未来,垂直领域AI平台与用户的争夺将成为竞争热点,具备生态建设能力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随着AI时代的发展,企业对GEO服务的投入将逐渐增加,SEO服务商也将GEO布局视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而AI内容营销工具则可能通过内容生成与解析能力,成为GEO服务链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