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与重启芯片自研,几乎是同步启动的决策。我们几乎把小米前十年积累的全部资源都投入了进去。”雷军近日在社交媒体上重提五年前的战略选择,寥寥数语勾勒出那场关乎企业命运的转型图景。今年恰逢小米成立十五周年,这家曾以互联网模式崛起的企业,已通过造车与芯片自研两大核心战略,完成了从“轻资产”到“硬科技”的跨越式蜕变。
时间回溯至2020年,当时的小米已跻身世界500强,年营收突破两千亿元。但表面繁荣之下,雷军却敏锐察觉到手机行业的结构性危机:苹果、三星、华为三强鼎立,留给其他品牌的市场空间日益逼仄。若仅依赖单一产品线,小米的未来将难以为继。一场“触及灵魂”的反思后,小米决定从增长逻辑层面进行根本性变革,将战略重心转向底层技术与长期价值创造。
转型的代价是巨大的。过去五年间,小米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93亿元激增至2024年的241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300亿元;研发团队规模从一万余人翻倍至两万以上,核心管理层完成重组,引入大量半导体、智能制造与汽车产业的技术专家。这场“押上家底”的豪赌,最终在造车与芯片两大领域结出硕果。
汽车业务成为小米战略转型的外向支点。2013年雷军两次赴美拜访马斯克,2014年后通过投资与产业链布局积累经验,2021年正式宣布造车。三年后,首款车型SU7交付即爆款,不仅连续九个月销量超越特斯拉Model 3,更以88.91%的保值率登顶20万以上轿车市场。2025年,SU7 Ultra量产车以7分04秒957的成绩刷新纽北量产电动车圈速纪录,YU7则创下“3分钟20万辆大定、18小时24万辆锁单”的行业奇迹。外媒纷纷聚焦这一现象:《经济学人》称小米“在苹果失败的市场取得胜利”,《华尔街日报》认为其新车将直接冲击特斯拉Model Y的市场地位。
相较于汽车的“高光时刻”,芯片自研之路则充满坎坷。2017年,首款采用28nm工艺的澎湃S1 SoC因性能不足遭遇市场冷遇,几乎让小米的自研芯片计划夭折。但小米并未放弃,转而通过ISP澎湃C1、快充芯片P1、电池管理芯片G1等“小芯片”积累经验。2025年5月,基于台积电第二代3nm工艺的玄戒O1旗舰SoC问世,集成190亿晶体管,安兔兔跑分突破300万,成为全球第四家掌握3nm芯片设计能力的企业。这款芯片不仅填补了中国大陆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更让小米从“跟随者”跃升为“并跑者”。
造车与芯片的协同效应,在小米“人车家”生态战略中愈发凸显。汽车作为连接个人、家庭与社会的枢纽,芯片则成为驱动整个生态的底层引擎。两者与澎湃OS系统重构共同发力,推动小米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企业转型。雷军在周年演讲中坦言:“从迷茫到蜕变,看似只隔一层窗户纸,实则凝聚了五年时间、数千亿资金与上万研发人员的心血。”
在产品层面,小米17 Pro/Pro Max搭载的“妙享背屏”成为交互革命的突破口。这块支持120Hz刷新率的副屏,不仅能显示通知与行程,还可作为自拍预览屏与汽车控制面板,赋予手机“第二视角”。这种设计思路与苹果“灵动岛”异曲同工,但通过全新硬件区域实现了交互方式的再分配。支撑这一创新的,是国产底层技术的集中突破:M10发光材料让屏幕发光效率提升11%,红色更纯净且功耗更低;“金沙江电池”能量密度达894Wh/L,Pro机型采用L形异形叠片技术压榨电量;第三代国产高动态技术LOFIC通过传感器电容设计,最大化保留逆光场景细节。
从芯片到屏幕材料,从电池到影像传感器,小米17系列不仅与苹果正面竞争,更在安卓阵营中掀起新一轮竞争逻辑:谁能将国产技术体系转化为用户体验优势,谁就能在行业周期中占据先机。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小米四条万亿级赛道的同步突围:手机业务稳居国内4000-5000元价位第一,欧洲市场二季度重夺榜首;芯片自研填补高端空白;汽车业务直指特斯拉;大家电与AIoT领域规模优势持续释放,空调业务7月进入中国全渠道前三。
跨产业爆发的背后,是研发体系、智能制造、自研工厂与全球供应链的协同发力。过去五年,小米累计研发投入超千亿元,全球专利达4.3万件,5G标准必要专利排名全球前十、中国前三。在智能制造领域,北京昌平手机工厂组测包装备自研率达96.8%,软件系统自研率100%;汽车超级工厂引入超700个机器人,车身车间关键工艺自动化率100%;武汉智能家电工厂将于2026年大规模量产。这场“骨骼与灵魂的重塑”,正推动小米在芯片、手机、汽车、家电四大万亿级赛道上加速突围。